□记者 陈佳玲 1989年的夏季,从大学毕业的吴晓云站上了讲台,成为了一名英语老师。这一站,就是三十年。她说,当老师是她儿时的梦想。 吴晓云出生于黑龙江一座美丽的城市——佳木斯,父亲是一名警察,工作比较繁忙。上小学时,她家虽离学校较远,但离班主任老师家比较近。那几年,每次放学晚了,吴晓云都是坐老师的自行车回家。“坐在自行车上,我就想我以后也要当一名这样的老师。”就这样,小学班主任老师慈母般的爱,把成为一名老师的种子播种在吴晓云心里。大学毕业后,她放弃了其他优越的工作机会,毅然选择了到佳木斯一所初级中学教书。 2000年,吴晓云来到了上海,进入共康中学任教。这所学校是一所以藏族学生为主、藏汉合校的寄宿制初级中学,也是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内地西藏班(校)之一。19年里,她带过8届西藏班,5届都是中途接班,培养的班干部多人次被评为“区优秀少先队员”和“上海市优秀少先队员”;带过的班级曾获得“行为规范示范班”“闸北区良好班集体”“上海市红旗中队”“上海市快乐中队”“上海市动感中队”等荣誉称号。 吴晓云先后获得了“西藏自治区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十佳班主任”“上海市园丁奖”“上海市德育之星”等荣誉称号。近日,记者对这位优秀的班主任进行了一次专访。谈起带过的班级,教过的学生,吴晓云的眼睛里就亮起了光。 中途接手西藏班 巧妙融入班集体 “我走进教室,看见学生们都在说话,乱哄哄的;地上有很多垃圾,桌子摆放得乱七八糟。”吴晓云说,当时她就预感到这届学生不好带。这个班的学生是1999年入学,中途换了三届班主任。 吴晓云发现西藏班的学生十分团结,她决定先融入她们,让这群来自雪域高原的孩子对她打开心扉。女生喜欢聊天,她就试着聊她们喜欢听的歌,聊她们喜欢的明星。 “这首歌真好听,不知歌手在背后练习了多少遍,他一定是一个有毅力的人。”吴晓云说,她在与学生聊天时会偶尔插入这样一句话,在无意间向孩子们传达一种理念。“家长、老师都怕孩子追星,但时代在变化,不能一味阻拦,要引导孩子看到这个闪亮之人背后的努力;若遇见一些明星的负面事件,也可与孩子探讨,像朋友般说出一些看法、甚至是劝告。”聊天帮助吴晓云成功融入了女生小团体。 “男生都喜欢打篮球,跟男生打交道,不用说太多,陪他们做他们喜欢的事情最有效。”初中学业并不轻松,除了体育课,孩子们并没有很多时间可以打篮球。吴晓云除了是一名班主任,还代教英语。“在孩子们高效完成学业的情况下,拿出一两节英语课让孩子们出去打球,放松一下,不仅能培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还能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男生打球,我和女生们站在旁边当啦啦队。” 吴晓云告诉记者,班主任一定要用智慧带班,要理解学生、观察学生,找出症结所在。这个班缺乏凝聚力,老师不仅要主动融入学生,更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对这个班集体有认同感、归属感。 背后出招 解救“夹心饼干”小助手 2005级的班长临近毕业时来到吴晓云家。“以后不管我到哪儿,你就是我妈妈。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是你帮助我成长,带我走出黑暗。” 在融入男生女生团体时,吴晓云便注意到班级里的班长在同学间威信不够,没有说服力。 “班长是班主任的小助手,班主任了解班级情况,需要找班长;班主任布置任务,需要找班长。班干部不易当,一不小心就得罪了同学。”吴晓云说,培养一批优秀的班干部对班集体的向上成长至关重要。 吴晓云找到班长,跟他促膝长谈了一次。她了解到,这位班长成绩中下等,这一点就令一些同学不服气;班长管理班级时,非常负责,但不懂得进退之间的“度”,遭到了一些同学的孤立。“这位班长就像夹心饼干一样,这不利于他自己的成长,也不利于班级的成长。” 班会是班级里的重头戏,吴晓云便从“班会策划”来帮班长打开新思路。“我幕后,他台前。提前策划班会内容,这一期是电影大课堂,下一期是夸夸你身边的人。之后班会策划就交给班长和其他优秀的班干部负责。”吴晓云说,班会既可以让同学们看到班长的另一面,重建班长在同学间的威信,也能锻炼班长的管理能力,让他发现自己的优点。在与同学们日常聊天时,她偶尔也会跟同学们讲一讲班长的“闲话”。“当班长既没有报酬,做事情又耽搁学习时间,偶尔还会被同学们嫌烦。你们要是再不支持他,他心里肯定不好受。”让同学们看到班长的不容易,自然就会理解他的难处,更宽容待人。 “班级凝聚力有了,班干部管理也改善了一部分,剩下来攻克的难题就是成绩。前面做的这些事情,就是让孩子们主动学习,老师花十二分力气教学,不如孩子多花几分力气主动学习。”吴晓云说,找各科老师探讨一下教学问题,找出一些目前遇到的难题;重新编排学生座位,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帮助成绩差的学生,让自制力好的孩子和自制力差的孩子坐一桌。 2007年毕业时,吴晓云带的这个班级取得了西藏班全国第一的佳绩。这一届的班长顺利进入了军校,成为了一名优秀军官,并与吴晓云一直保持联系,还特意请假回沪看望老师。 情感育人 做学生们的暖心“家长” 日前,记者来到共康中学吴晓云现在所带的班级。班级门上贴着一张海报,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鸿”字,与一句话“一家人、一个梦、一起拼、一定赢。”吴晓云告诉记者,“鸿”代表鸿鹄之志,希望孩子们能心怀梦想,有朝一日展翅高飞。 走进教室,地上没有一片纸屑,桌子摆放的整整齐齐。西藏班学生常年住校,当日下午有的学生外出,有的学生在操场锻炼,有的学生在图书室阅读;教室里只有部分学生,有的在做作业,有的在剪贴纸。当记者请他们谈一谈班主任吴老师时,孩子们都腼腆地笑了。朗卡性格开朗活泼,喜欢动漫,是班里的开心果。他说,今年春节刚好跟藏历新年是同一天,班级里的多数同学都被家长接出去过年了,就剩他们几个人了;吴老师亲手包了饺子煮熟了给他们送到学校。共康中学的孩子们寒暑假期间也正常上课,过年时,有些家长会来上海陪孩子过年。“饺子很好吃,我们心里都感觉很开心。” 记者采访了多位学生,每位学生都谈起了与吴老师间的一些小事。学习成绩下降了,吴老师总是会私下里找他们一对一谈心,帮助他们寻找原因,制定短期目标和计划,稍有进步及时鼓励;手受伤了,会焦急地陪他们到医务室治疗;发现她感冒了,会提醒她喝热水;还会悄悄送给他们一些小零食……在她们眼里,吴老师是家长、是老师、亦是朋友,常做一些让她们暖心的事情,不会遗漏任何一个人。孩子们都说,遇见吴老师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吴晓云现在所带的班级有34人,内有8个部门,分别是纪律、学习、宿管、体育、劳动、文艺、生活、宣传。每个部门有4个人,每个部门有一个部长。吴晓云告诉记者,这是她历经多年,总结出来的“群体式”自主管理之道。她尝试过传统式班干部管理方法,但只能培养一部分学生的管理能力;之后,她又尝试过全员自主式管理,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小岗位,但她发现有些岗位是空设,且由于人人有岗位,同学之间互不信服;群体式自主管理,班级管理以“部门”划分,遇见相关方面的事情,找这个部门,部长起带头作用,其他部员协助他完成工作。若未完成好,是整个部门的责任。“发挥孩子的优势,培养孩子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们在试错中成长。” 今年51岁的吴晓云,留着干净利落的短发,戴一副多边形眼镜,嘴角常常挂着笑容,注重着装,喜穿素雅的衣服,每逢节假日,她跟藏族学生一样穿藏袍,去学校上课都会化淡妆。“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形,面对学生,要有精气神。” 与吴晓云畅聊的时间里,这位老师最打动记者的地方,是她对这份职业的热爱,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正如她的座右铭,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怎样的老师,自己就成为怎样的老师,她一直都是如此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