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路家鹤(岭南路539弄居民)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气候宜人,正是出门游玩的好时节。周末,我们几位退休老友相约来到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参观。说真的,在上海呆了这么多年,真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历史遗址参观地,这次是一个了解上海历史的好机会,我也随着一起去了。 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位于普陀区延长西路志丹路路口,倒也不远,坐公交车也就半个多小时就到了。因为场馆较小,每天限定参观人数,所以秩序很井然。 水闸遗址埋藏于建筑地表以下7―12米深处,我们随着参观的队伍,从东边门进入参观区,沿着石阶而下,最先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巨型浮雕,凹凸有致的画面展示了一派700年前上海先民们的生活情景。我们边走边听讲解员的讲解,博物馆建筑面积大约有2300平方米,整个建筑设计凸显“水”的主题,建筑平面呈银锭形,两旁宽中间束腰与水闸的平面相似;立体造型力求简洁,冠以现代化玻璃顶,自中间门架柱向两侧飞泻而下,以隐喻闸门激流之主题。整个展厅用3000块大玻璃,构成全透明参观步道,使脚下的遗迹一目了然。我们沿着全透明参观步道,一边看着透明的地板下的木桩等古物,一边听着讲解员的介绍。看到左侧面展览区内的是两根长方形青石门柱,这就是宽约6.8米的闸门,水闸底部,由一块块青石板平铺而成的底石组成,石板间嵌着用来加固的铁锭榫。令人惊奇的是,虽然已有700年的历史,但存于地下的石板依然保存完好。闸门两旁,两道由青石墙砌成、现已“残垣断壁”的水闸墙,将水闸与周边河道分割开来。在水闸四面有一万余根木桩,我们能看到的是2000多根木桩,其余8000多根深藏于地下。水闸的作用是泄洪挡沙,以助吴淞江的防淤和疏浚。涨潮时关闭闸门,使泥沙沉积在闸门外,退潮时开启闸门,利用水闸内外的水流落差,将沉积的泥沙冲走。展厅一隅的墙上,播放着元代先民建筑水闸的动画情景,一角陈列着遗址考古发掘时出土的文物,有陶罐、瓷器、瓦当、铁钩、地钉和钱氏,还有编号的木桩。 参观的队伍里还有一些小学生,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边听讲解,一边认真记录,有的还用相机拍摄。参观结束后,看到学生们来到地面大厅,按老师指导,现场写一篇参观游记,这就看出每位学生参观时的观察记录能力了。好在这些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个个都训练有素,把整个参观活动的过程、历史年代、历史人物、水闸的主要构成及作用都描写得准确无误,最后由指导老师从中挑出几篇进行了点评。 参观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令我深思。我由衷地为古人能够建造如此高质量的工程而赞叹。古时人类逐水而迁、傍水而居,造就了一座生机勃勃的城市,成就了上海得天独厚的城市形象,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展现了人类关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