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小城大事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9月0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爱心桥”筑起美丽宜居彭新

居民在“暖煦楼”楼道休息
冯英民与沈培林交谈
“小和尚”在小区门口值守
陈金芳帮助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彭新姐妹舞蹈队参加广场舞大赛

居民区巡礼(第十期)

在基层破题,在基层闪光。在彭浦新村这片热土上,有众多充满蓬勃活力、引领群众前行的基层居民区党组织,这些党组织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的同时,也把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本报将带领读者逐一走进彭浦新村的33个居民区,报道“小巷总理”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挖掘基层社区里的动人故事。

本期主角

彭新居民区

居民区名片

成立时间:2000年

居委会地址:临汾路971弄12号101室

辖区范围:

曲沃路以东,临汾路以南,共和新路以西,闻喜路以北,面积10.04万平方米。包括临汾路971弄小区、闻喜路930弄小区、闻喜路1000弄小区、临汾路1051弄小区、临汾路大楼小区共五个小区。

人口情况:

居民区党总支1个,党支部8个,党员347名,楼组长112名,居民代表224名。在籍户数2207户,实有户数2839户,户籍人口5610人,实有人口7163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2578人、独居老人家庭293户,纯老家庭420户。

居民区管理特色:

2018年,彭新居民区将“爱心桥”作为小区自治项目文化品牌,通过居委会牵头,居民团队自发开展各方面活动,从而使小区居民真正地融入到小区的各类事务当中,让小区居民的自主意识进一步加强,达到“美丽小区,我爱我家”的良好氛围。

自治项目“爱心桥”确立两年以来,一直坚持以服务社区居民为主。2019年,小区“美丽家园”项目已基本建成,居民的需求意识由外向内延伸,楼组文化建设成为了居民比较迫切的需求。2020年“爱心桥”楼组记忆延续2018年的“爱心桥”团队计划与2019年的“爱心桥“微心愿项目,通过小区“美丽家园”的建设成果,进一步往楼组延伸,让小区居民在提升自我素质的前提下,留下一些邻里居民的美好记忆,在小区居民心中进一步加深“爱心桥”品牌文化的影响力,努力把彭新居民区打造成为有良好人文环境的美丽宜居小区。

□记者 王雪萍

“社区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服务好困难人群,丰富老年人生活,让他们过得舒心。”2012年,冯英民开始从事社区工作,期间曾担任共康四村第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积累了丰富的社区管理经验。今年春节期间,冯英民调入彭新居民区。

与共康四村第一居民区相似,彭新居民区也属于动迁安置的大型小区,其人口结构呈现“三多两低”的格局,即老年人口多、外来流动人口多、失业无业人员多,收入水平低,文化水平低。冯英民发挥自己近十年的社区管理经验,结合彭新小区“爱心桥”自治项目文化品牌,与在彭新居民区已驻守九年的居委会主任汪建川一起,努力把居民区打造成为有良好人文环境的美丽宜居小区。

挖掘“能人”打造美丽楼组

2020年以前,彭新居民区内的临汾路971弄6号楼组一度被称为“最差”楼组。由于楼组内许多居民爱好绿植,他们将自己种植的绿植随意堆放在楼道里,而楼内一位爱做木工活的“小木匠”更是成为了楼道整治的“钉子户”,经常将自己的工具杂乱无章地摆放在楼道内,居委会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劝说也无果。

“楼道整治要适应老旧小区的情况,6号楼每间房子的格局比较小,很多东西在家里摆不下,扔了又舍不得,于是居民们养成了将物品堆在楼道公共区域的习惯。”为消除这一消防安全隐患,借着今年自治项目“爱心桥”的东风,冯英民决心对该楼组进行整治。结合该楼组居民爱好绿植、擅长木工活的特长,冯英民与社区工作者多次上门与楼组居民商议,提出在绿化带搭建花架、储物棚的楼道堆物的问题,得到了该楼组居民的一致认可。

在此期间,楼组内的“小木匠”沈培林成了居委会整治楼道的好帮手。冯英民专程上门请沈培林“出山”,邀请他为楼组搭建花架,做成绿化角。沈培林今年66岁,退休后研究起了木工这一行当,平时在家就喜欢一个人修修弄弄,收到冯英民的邀请后,沈培林欣然答应,从设计图纸到制作木制品都细心完成,既发展了自己的爱好,也为社区做了贡献。

如今,临汾路971弄6号楼组楼下的绿化角成为小区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原本杂乱无章的绿植被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上面,路过的居民无不对其赞扬一番。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沈培林心里也很高兴,参加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也更强了。“有时候其他楼组需要维修,他都会上门帮忙。”冯英民告诉记者,沈培林目前虽然还不是志愿者,但已经为小区做出了许多贡献。

“整治楼道需要倾听居民的需求,按照居民的要求一楼一方案。”在多年的楼道整治工作中,汪建川总结了自己的经验,即使同在一个小区,但各个楼组的情况仍然大有不同,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楼组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除了临汾路971弄6号楼组的绿化角外,闻喜路1000弄30号的“暖煦楼”也是彭新小区的特色楼组。原本堆放杂物的楼道,在社区工作者与居民的共同努力下成为可以聊天休息的“邻里空间”,经常能看到楼组居民聚在一起谈笑风生,邻里感情越来越深厚。“暖煦楼”内还有几户特殊居民,楼组长就带动楼组居民一起关心,形成温暖和煦的氛围。

曾经的“捣蛋鬼”变身社区志愿者

目前,彭新小区有12支志愿者团队,团队成员近一百人,大多是小区里的退休老人。不论是每周四的爱国卫生运动、每月15号的清洁家园活动,还是平日里的垃圾分类工作、平安志愿者工作,都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他们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投入社区,继续在新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在这些志愿者中,有人更是身兼多职,在各个条线上用心为社区居民服务。今年65岁的陈金芳是彭新小区的一名党员,也是曾经的“小巷总理”。退休后,陈金芳仍然积极参与各项社区活动。面对小区纷繁复杂的工作,她总是冲在最前面。联勤队巡查、平安志愿者执勤、楼道整治、清洁家园、关心下一代……许多场合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一年365天,陈金芳几乎都在参与社区活动,社工们都戏称她为“居委会编外人员。”

由于曾经担任过居委会主任,陈金芳对彭新居民区的人和事都十分了解,许多事情都在她的帮助下迎刃而解。彭新小区有一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青年“小和尚”,是出了名的“调皮捣蛋鬼”,虽然是80后,但是他一直没有工作。以前一有什么事,他就喜欢跑到居委会大吵大闹,让社工们十分头痛。但是陈金芳从来都把他当自己人一样尊重,不但给他提供生活上的帮助,还经常与他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久而久之,“小和尚”也对陈金芳产生了信任。今年防疫期间,居委会人手紧缺,陈金芳便建议居委会让“小和尚”也来做志愿者,一来是帮居委会减轻一些负担,二来也能调动他的积极性。

考虑到老年人在深夜执勤不方便。汪建川就想着先安排“小和尚”来试试看。没想到,“小和尚”工作非常认真,跟平时的表现判若两人。每天晚上7:00到9:30,他都值守在小区大门口,直到换班的人到岗。有一天晚上,一个外来人员硬闯小区,“小和尚”好言相劝,硬是没有把他放进来。事后,他打电话向汪建川请教,生怕自己做得不对。听到汪建川的认可,他真是高兴坏了,劲头更足了。经过这一次的执勤经历,“小和尚”似乎也体会到了社区志愿工作的快乐,跟随陈金芳的步伐慢慢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

小区活动热热闹闹 文体项目丰富多彩

彭新居民区是彭浦新村体量较大的小区,有2839户居民,7163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多达2578人,服务好老年群体成为社区治理的重中之重。

每年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和中秋节,居委会工作人员都会开展各式各样的节日活动,丰富老年人生活。而在节日这一天,居委会工作人员会分块上门为90岁以上老人、失独、孤老等人群送上节日礼品。彭新居民区大部分是老式楼梯房,每逢节日,居委会工作人员平均都要跑将近五十户家庭表达节日慰问。虽然一天下来脚也酸了,腿也疼了,但是看到老人洋溢着笑容的脸庞就值了。

除了节日活动外,彭新老人平时也有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目前,彭新小区内有两个活动室和两个健身广场,活动场所资源丰富,居民自发成立的健身舞蹈队、唱歌班、时装班、戏曲班、编织班、姐妹舞蹈队等文艺团队定期聚集在这些场所排练,不少文艺团队还走出彭新,参与比赛,获取荣誉。成立于2014年的姐妹舞蹈队就是彭新居民区的一支“明星舞队”。姐妹舞蹈队共有21位成员,平均年龄在62岁左右,经常参与小区的纳凉晚会、广场舞大赛等活动,深受小区居民的喜爱。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彭浦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