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彭浦新村街道彭一旧改项目以超过99%的签约率正式生效,刷新了本市最大改造体量、最快生效速度等全市多项旧房成套改造项目的纪录。在这一过程中,彭一居民区涌现出无数党员先锋,他们秉持着“我是党的一面旗帜,旧改未完我不退”的奉献精神,保持昂扬的姿态,发挥模范作用,用实际行动为彭一旧改工作做贡献。 施绍成 不计个人利益得失带头签约 憨厚敦实、热情爽朗、健谈善讲、乐于助人的64岁老党员施绍成,是彭一居民区的“党员明星”。在彭一旧改过程中,拥有多年领导岗位经验和相关工作经历的施绍成,忙得不可开交,他做起了“坐而论道”的宣讲者、“起而行之”的行动者、“登门入户”的担当者。 因女儿结婚而投入十几万装修自家三居室,居住仅仅5年多,屋子的里里外外都透着温馨舒适。如今,整个彭一要进行旧房改造,施绍成全家人都不计较,毫不犹豫投赞成票。在整个居民区旧改的共同利益面前,他不计个人利益得失,用实际行动认真践行了党员带头签约承诺。 自9月16日启动旧改预签约以来,施绍成“朝七晚十”坚守预签约现场,与旧改工作人员“同频共振”,经常站在路口指挥交通维持秩序,引导签约居民入场,或配合工作人员发放相关宣传材料,有时候还会站在房型图前为居民认真解释、分析利弊。 除了党员身份,施绍成还是楼组长,热心肠的他主动联系包干了自己楼组和隔壁楼组50多户家庭的签约责任。有签约人不住在本小区的,他想方设法打听联系方式,主动联系户主;有家庭成员意见不一致的,他拉上关系亲近的人一起上门做思想工作;有长辈遗留产权房涉及多个利益关系人的,他上下联系对接,引导利益人先做分户登记,然后再顺利签约。“我天天联系、天天上门,总有联系得到人、做得通思想工作、解决得了困难的时候。”施绍成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他憧憬着旧改带来的幸福生活。 耿永才 “书记,我申请加入党员志愿服务队” 听说自己居住的彭一居民区要进行旧房改造后,今年61岁的老党员耿永才立马兴冲冲地找到彭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安明,主动提出:“书记,我要加入旧改的党员志愿队。我熟悉情况,能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在此之前,耿永才曾在彭三居民区四期旧改基地工作过一年多,相对熟悉旧改工作流程和操作环节,对于居民签约选房、上门入户走访等有一定方法,他希望通过加入党员志愿队,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居民区的旧改做些工作。 9月16日是预签约的第一天。一大早,耿永才就欢欢喜喜地来到现场,他认真排队、郑重签名,欣喜地成为第一批预签约者。随后,耿永才匆匆换上蓝马甲,开始了当天的党员志愿者服务工作,帮助维持场内外秩序,保障预签约现场有序;引导车辆有序停放,确保道路畅通;安抚情绪激动的居民,适时进行政策宣传。耿永才配合楼组长上门做邻居工作,积极发动群众尽快签约,他认真地践行着“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去”的承诺,在志愿服务中展现自己身为党员的光芒。 余存国 算清旧改福利经济账 有着30年党龄的余存国,是此次彭一旧改工作中租赁房预签约的第一名共产党员。余存国家住房面积共25.8平方米,两个朝南的房间,曾经6个人挤住在这小小的空间里很多年。厨房是3户合用,卫生间是4户合用。盼了20年的旧改终于等到了,余存国激动而复杂的心情自然不言而喻。“我们新房的房型也是两个朝南的房间,房间面积增大了,厨房和卫生间也独用,还配有电梯,楼层也很好,我们全家都特别满意。”余存国老婆一边展示着新家的房型图,一边眉开眼笑地介绍着,幸福感满满地溢出来。 余存国患有强直性脊椎炎,不能久坐久站,走路时腿脚有点不利索,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做党员志愿者的热情和决心。他喜欢走门串户,最喜欢的是掰着手指跟邻居算旧改福利的经济账。 “第一,改造后的新房实际使用面积是增加的,每户至少增加2平方米以上,还没算独用的厨卫面积,;第二,改造后的新房装配电梯,帮每家每户省下了不少加装电梯的费用;第三,通过旧改小区环境必将焕然一新,小区整体房价提升,无论自住、出租还是留给子孙,都是很大一笔资产。” 彭一旧改签约工作启动以后,余存国还养成了一个新习惯,每天有事没事就跑到签约板前看看签约的增加户数和自己楼栋的签约进展情况,跟观望的邻居们聊聊天、搭搭话。他和楼组长一起到邻居家上门做思想工作,不说大道理、不讲空话套话,只是细细聊家常、慢慢解顾虑,认真算算经济账,用实际行动感化邻居,将思想工作做到他们的心坎上。 贺忠良 从援疆建设到彭一旧改 用初心践行使命 “我第一天就排队签约好了,这次旧改是我们彭一全体居民的大事,我又是一名党员,是要给大家做榜样的。”朴实无华的语言直抒贺忠良的心声,这位有着42年党龄的老党员虽被生活亏待却从不抱怨,他始终心向阳光,不断行向远方。 1963年,刚满18岁的贺忠良就踏上了前往新疆的列车,因为舟车劳顿加上水土不服,一到新疆他就病倒了。身体恢复后他就第一时间投身到了大开荒的生产建设当中。后来因为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贺忠良被调配到了当地的铁路局工作,为援疆事业奉献了整整34个春秋,把自己的青春都抛洒在了新疆的热土上。直至1997年因为身体原因光荣退休后,贺忠良才怀揣1万余元拖家带口地回到上海。 谈及此次彭一小区旧改,贺忠良满脸的笑容:“我年纪大了,这一辈子都没有住过高楼,现在这个愿望就要实现了。”老两口和两个成年儿子蜗居在一间14.3平方米房子里的日子终于快过去了,贺忠良满心憧憬着旧改后住上新房的幸福日子。 “敢于担当、勇挑重担,以倾尽全力的拼搏、百折不挠的坚定、坚持不懈的努力、决战决胜的姿态,凝心聚力做好彭一旧住房成套改造工作”。贺忠良在党员誓师大会上这么宣誓过,在日常生活中也这么行动着。他积极向周围邻居们宣讲政策,细数旧改的实惠和好处,用自己家的实例感动邻居。功夫不负有心人,贺忠良自豪地表示:我们整栋楼头两天就完成了全部签约。 施和 工作有退休 服务群众的心永远不退休 工作和居住在彭浦新村30余年,彭一居民区退休干部施和对街道几十年的发展了然于胸,他通晓政策、熟悉行政操作规范,是街坊邻居一向信服的社区领头人。 彭一旧改过程中,施和与邻居们座谈沟通,向群众剖析公示的《彭一住宅小区旧住房拆除重建项目居民改造方案》、“拆一还一”的安置原则,详细分解奖励费和政府补贴部分过渡费、设备搬迁费、搬家费等标准,帮助大家熟悉旧改政策、掌握拆除重建改造的步骤和流程。他还耐心走访邻居,认真做好记录,总结重点与难点,反映居民需求。 “根据近日的走访情况,目前群众反映出来的难点主要集中在3方面……”“对于XX房型,大家集中的需求是……”施和坚持每日向街道领导微信汇报当日群众工作的重点,群众的思想动向、阶段性集中难点、工作待改进之处等等,用大段大段的文字传递着真实而鲜活的群众信息,将上传下达的“联络员”工作做至细微。 吴纪云 喜笑颜开支持旧改 一说起彭一小区旧改,家住57号的党员吴纪云就满面春风、喜形于色,“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我们彭一小区旧房改造。不用个人出钱出力出工,党和政府通过旧改直接给我们送福利,让我们又老又破又拥堵的小区一下子赶超高档商品房小区,这真是中彩票般的大福利呀!”从2005年彭浦新村街道启动旧改开始,吴纪云就日盼夜盼盼了十几年,如今终于轮到自己小区改造了,他不由自主地喜笑颜开、意气风发起来。 面积小、人口多是彭一旧居的显著特点,“一产多户”“共有产”家庭比较普遍,这些家庭往往矛盾复杂、补偿诉求各异,很难顺利签约。为提高签约率,吴纪云发挥人头熟的优势积极调动人际关系。从旧改签约工作拉开帷幕起,吴纪云逐渐养成了每天到签约板前和邻居们拉拉家常、聊聊困惑的习惯,还积极到周围邻居、朋友家串门聊天,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化解家庭矛盾,耐心解释旧改的“阳光”签约政策,打消邻居的消极心理情绪。有时候聊着聊着,居民区的很多疑惑就一扫而光了,签约工作也就自然而然地推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