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小城大事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2月0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成就美丽家园 圆梦花园生活

居民在“闹猛角”休息
居委会工作人员合照
李田生接受血压计
“阿拉花园”
“蚯蚓堆肥塔”

□记者 王雪萍

在基层破题,在基层闪光。在彭浦新村这片热土上,有众多充满蓬勃活力、引领群众前行的基层居民区党组织,这些党组织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的同时,也把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本报将带领读者逐一走进彭浦新村的33个居民区,报道“小巷总理”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挖掘基层社区里的动人故事。

本期主角

平顺路180弄居民区

居民区名片

成立时间:1985年5月

居委会地址:汾西路661号104室

辖区范围:

东至岭南路,南至临汾路,西至平顺路,北靠汾西路,面积7.69万平方米,包括平顺小区1个自然小区。

人口情况:

居民区党总支1个,党支部5个,党员221名,楼组长76名,居民代表152名。目前实有户数1818户,实有人口4151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1960人、独居老人家庭有181户,纯老家庭153户。

社区特点:

平顺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由于小区建造年代较早,原房屋渗漏和道路破损、楼道乱堆乱放、居民违章搭建较多,小区环境差,公共设施配置不足。2015年“美丽家园”建设以来,小区已实行过平改坡、外墙粉刷、楼道整治、线路归槽、架空线入地、地面整修、停车位和绿化建设、非机动车车棚改造、垃圾厢房改造、封闭式小区改建等各项基础建设,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小区内有第二为老服务中心、社区医疗点、幼儿园、少儿科普基地、大型垃圾存放站、垃圾分类点、健身步道、警民服务平台、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非机动车车库、洗车点等公共服务设施,也有阿拉花园(包括“温室房”、“百草园”、“农菜园”),阳光楼、闹猛角、蚯蚓堆肥塔等居民参与的自治空间。同时秉持着“志愿者守则”,培养了阿拉花园养护队、铲屎官志愿者团队等特色自治团队,小区居民有了从未有过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名90后、一名80后,五名70后、一位60后,构成了一支年轻的基层干部团队——平顺路180弄居委会。平均年龄38岁的他们在社区治理上采用“老人带新人”的模式,结合社区特点,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让一个个奇思妙想在社区落地发芽,结出了灿烂的治理果实。

平顺路180弄居民区有一个令人艳羡的“阿拉花园”,从刚开始居民寄养花草的玻璃花房逐步升级为集“温室房”“百草园”“农菜园”为一体的居民自治阵地。平日里由居民志愿者进行清洁、养护,居委会也在此举办了各种各样的社区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居民共同参与小区建设,成就美丽家园,圆梦花园生活。

“美丽家园”建设提高居民幸福感

平顺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占地面积7.69万平方米,拥有39幢楼、76个楼道,居民1818户。由于小区建造年代较早,原房屋渗漏和道路破损严重、楼道乱堆乱放和居民违章搭建较多、小区环境差、公共设置配置不足。

自2015年“美丽家园”建设开展以来,平顺小区成为街道第一个进行“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的小区。通过对小区违章搭建点位和情况“一户一表”地逐一摸排,结合具体情况分类施策,完成了小区封门42扇,封窗48扇,拆窗99扇,拆除小区水斗7个、雨棚67个、鸽棚7个,清理地坪1220平方米,拆违面积220平方米,清理僵尸车30辆,清运垃圾200吨,拆除危害公共安全走道门291扇,清理楼道76个,清运杂物170吨,使存在小区多年的难题得到根治。拆违完成后,小区通过平改坡、二次供水、弱电线路入地、楼道整治、小区道路修建、公共花园改造等综合改造项目全面展开,使小区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小区内还建成了彭浦新村第二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社区食堂、助医点、便民服务点都在其中,居民不用出小区就可以用餐、看病、剪发、修理家电等。为老服务中心门前的广场上有一处凉亭,被居民亲切地称为“闹猛角”,许多老人吃完饭都喜欢坐在里面晒晒太阳、聊聊天。小区的垃圾厢房旁边还有一处自助洗车点,每到快过年时总是大排长龙,解决了“有车一族”洗车难、洗车贵的难题。从原来的老旧小区发展为如今各项基础设施俱全的“美丽家园”,平顺小区的居民们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90后发挥青年力量打造社区大家庭

2015年10月,刚毕业的90后女孩池月君通过“班长工程”进入临汾路1244弄居民区担任见习书记,随后在平顺路180弄、彭七居民区都担任过见习书记,并于2019年5月进入旧改办工作,负责居民的征询解释工作和房型资料的收集与汇总,积累了丰富的社区治理经验。今年7月,在完成了彭一旧改的前期准备工作后,池月君来到了平顺路180弄居民区担任党总支书记,在扎根小区5年的居委会主任贾晓琳的支持下开展社区治理,很快就与社工、居民打成一片。

作为居委会年龄最小的工作人员,池月君在平时的工作中没有书记的架子,称呼同事都是楠楠、小哥哥这类亲昵的叫法,同事们对待她也像家人一样,工作氛围十分温馨。开展工作时,池月君还会发挥自己“90后雷达”的优势,寻找各种各样能提高工作效率的新方法。由于居委会工作人员所负责的条线各不相同,经常各忙各的。以往有外出情况时工作人员就会在群里通知或在留言板上留言,但并不能保证其他工作人员都能知晓。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池月君搜寻到了一个微信小程序,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只需在小程序上进行备注,其他工作人员登录后就能知晓他在哪一天哪一个时段在哪里从事过什么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因为我们比较年轻,很多居民都把我们当小辈看,对我们很理解也很宽容。”贾晓琳告诉记者,也正因为如此,居委会工作人员都十分感恩,希望服务好每一位居民。近期的人口普查工作中,居委会经常加班到深夜,身为4号楼楼组长的李田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一天晚上,从外面散步回来的李田生看到居委会工作人员都在忙碌,便默默回家烤了一大锅红薯。当李田生把热腾腾的红薯端到居委会时,工作人员都感动极了。“平时他们对我也特别照顾。”李田生与妻子身体不太好,居委会工作人员平日里也都想着他们,在街道举行“微心愿”活动时,居委会帮他申报了一个血压计,完成了他的“微心愿”。正因为这样的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居委会工作人员和居民之间慢慢成为了一家人。

“阿拉花园”升级改造成为自治新空间

说起平顺路180弄居民区的“阿拉花园”,不仅是小区居民,连周边的其他居民也会伸出“大拇指”表示肯定。起初,“阿拉花园”还只是一个普通的玻璃花房,里面种植着一些花草和居民寄养的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拉花园”经历了几次升级改造,在南北两面先后增加了“农菜园”“百草园”,并依托于此开展各类绿植、亲子活动,成为居民自治的绿色空间。

“阿拉花园守护队”有40人左右,分成4个小组,专门负责花园和主干道花箱的清洁、养护。钱伟根、吴金儒是守护队的两名专职志愿者,二人都对花卉种植、养护有一定的研究,专门负责“温室花园”的花卉养护。今年,钱伟根、吴金儒还参与了街道的“社区园艺师养成计划”,成为街道“绿色先锋队”的成员学习专业技能,反哺回馈社区,为建设美丽社区而努力。

在“阿拉花园”旁,“蚯蚓堆肥塔”吸引着许多人的目光。曾有一段时间,小区内宠物乱排泄现象较为严重,为此居委会引进了“蚯蚓堆肥塔”这一装置,引导居民不包纸不包塑料袋将宠物粪便扔到管子里,肥沃花草。今年60岁的社区志愿者王金国是铲屎官志愿者团队的一员,从2018年起就负责堆肥塔的清洁工作,将杂物去除,只留粪便,一直坚持至今。在平顺路180弄居民区,像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很多,正因为有他们日复一日的坚持,才有如今美丽的“阿拉花园”。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彭浦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