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2月0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破解电瓶车充电难题 临汾路894弄居委会有妙招

“小蘑菇”充电桩

□记者 王雪萍

电瓶车在楼道充电存在安全隐患,飞线充电、充电过夜都不可取。但是小区公共区域少,车棚小,电瓶车停不进,更不要提楼下充电了。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让居民彻底告别违规充电带来的安全隐患,临汾路894弄居民区今年新造了5个户外非机动车车棚,新增充电端口108处,居委会联合物业、业委会多次开展排查整治活动,为电瓶车安全充电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排查整治

严肃处理楼道充电、飞线充电

临汾路894弄小区是一个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小区,现有2889户,居住着8002名居民。根据居委会的不完全统计,小区内共有各种非机动车近500辆,在今年以前,小区内有4个非机动车车棚,都是室内的,共能停放210辆车,提供210个充电端口,但对于小区实际需求来说,还是有缺口。

于是,多年来,楼道充电、飞线充电等现象屡见不鲜。临汾路894弄小区内有3幢电梯楼,由于电梯的便利性,与其他50幢楼梯房对比,居民在楼道充电的现象更为严重,一旦发生事故不堪设想。居委会、物业和业委会多次上门劝阻,但也屡禁不止。

为了保护居民的安全,临汾路894弄居委会于近期联合物业、业委会多次上门排查整治,发现违规充电的立即处理,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居民拔掉充电线,将电动车停放在车棚里。除此之外,居委会也耐心倾听居民需求,明白问题的根本在于小区的车棚和充电端口都供不应求,于是一鼓作气,向街道平安办申请新建车棚和加装充电装置。

见缝插针

新增108个充电端口

从今年暑假开始,临汾路894弄居委会便联合物业、业委会在小区内进行选址摸排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考察发现,小区内成片空地不多,再建两个大车棚也不符合实际。于是,居委会与安装公司多次接洽沟通,决定采取因地制宜的办法,在小区内“见缝插针”,新建小型户外车棚5处,提供76个充电端口。除此之外,还在围墙、绿化带等角落安装4处露天充电设备,提供32个充电端口,极大地缓解了居民停车难、充电难的问题。

在小区的绿化带一角,一个个形如“小蘑菇”的充电桩成了居民津津乐道的话题。“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充电桩,安在路边不占地方,也好看。”居民如是说道。“小蘑菇”充电桩呈黄绿色,与绿化带的颜色融为一体,每个“小蘑菇”占地一本书的大小,却提供了三个充电端口,能同时为三辆电动车充电,得到了居民的好评。

比“小蘑菇”更能“充”的是一个名为智能充电柜的装置,形状如同常见的快递柜。一个充电柜有10个柜格,居民可将电瓶直接放入柜格充电。柜格内还安有红色的灭火装置,一旦起火便会自行扑灭。今年新装的108个充电端口都可以自动断电,也都支持扫码支付和刷卡两种方式,既安全又方便。

阻车上楼

“高科技”协助培养安全意识

电动车推进楼道进行充电,就像是潜伏在居民身边随时可能引发火灾的一枚“炸弹”。为了杜绝这一安全隐患,今年10月,临汾路894弄居委会在3幢电梯楼内都安装了“电梯阻车智能设备”。一旦居民推着电动车进入电梯轿厢,这项“高科技”就会发出“消防条例规定,电梯禁止电动车上楼。”的提示音,电梯也立即停运。只有电动车退出轿厢,电梯才会恢复正常运行。

据设备研发人员介绍,该装置通过内设的精密感应装置来判断该物体是不是电动车。“如果经过的物体大于25公斤,且是单轮胎经过,就可以初步判定为电动车。另外,感应板底部还装有磁感应装置,一旦识别到金属,也会进一步确认经过物体是电动车。只要判断是电动车,就会触发警报系统,在发出提示音的同时,控制电梯暂时停止运营。”

电梯阻车智能设备试点1个多月以来,楼道内的居民已经逐渐养成了“非机动车入库”的习惯。楼道内不仅看不到电动车,就连自行车和堆物也少了很多。“以前每天的安全巡逻需要两个人去,总有不自觉的人需要进行劝导。现在这种现象改善太多了,安排一个人巡逻就足够了,相信居民的安全意识会越来越强的。”临汾路894弄居委会主任刘玉玲高兴地说。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彭浦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