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新风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盛开在瑞金二路的“白玉兰”——国营理发师最后的守望

白玉兰,先开花后发叶,开花时满树繁花,既大又白,且有芳香,深受市民喜爱。1986年,被正式定为上海市市花。

次年5月,以白玉兰命名的上海第一家美容院——白玉兰美容院在瑞金二路(近淮海中路)正式营业。那时候上海还不流行美容院的说法,白玉兰的出现一时间让不少市民感到稀奇。

老刘自白玉兰开业便在这里工作,至今已有三十余年了,可以说是店里元老级的理发师傅。国营理发店有男宾和女宾之分,老刘就是女式理发的师傅,那时年轻姑娘经常来店里烫一个时髦的“大波浪”“油条卷”……千姿百态,甚是美丽。男性顾客则钟爱于修面,理发师傅把刀在背刀的皮条上噌噌地背两下,然后把眼皮、鼻梁、耳朵梁上的汗毛轻轻刮去,让人顿感一头的轻松。

如今已过去三十多年,但走进店里,仍让人仿佛回到了老上海,店里的装修已经很旧了,大多数理发设备都是老式的,红色  椅背已经磨掉了皮。店里还保留着原先弯腰洗头的习惯,见小编看着新奇,老刘手往里一指,“你走进去看”,小编顺着老刘手指的方向来到一个小房间,两张新式躺椅在老旧的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有的客人喜欢弯腰洗头,有的喜欢躺着,虽然我们这是老店也是要与时俱进的嘛!”老刘说道。

每次收完钱,老刘都要从小木板上撕一张票据给客人,据老刘介绍,这些都是上个世纪80年代留下来的。

白玉兰之所以称美容院是因为店里不仅理发,还包括修眉毛、纹眉等美容项目,裴师傅便是店里修眉毛的好手,那时候流行卷卷的头发、弯弯的细眉,来找裴师傅修眉的姑娘络绎不绝。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弯弯细眉,这时裴师傅便根据每个人的脸型设计,小小的刮片刀三下两下便勾勒出轮廓。直到现在,还有顾客从很远的地方过来,只为找裴师傅修修眉毛。

近些年来,由于经营困难、城市拆迁等问题,国营理发店渐渐地走到了消失的边缘。在旧式工作中度过几十个春秋的师傅,正一个接一个退休、离去。如今白玉兰也只剩下十位师傅,由于客人多,通常一位师傅要接待好几个客人,这个刚弄好一半,又去招待另一位了,即使这样,客人们仍乐意等待。

虽然白玉兰美容院的师傅年龄越来越大了,但老刘仍不愿意招收学徒接他的班。中国人有一句话就是:做学徒总要先吃三年萝卜干饭,于是吃过“萝卜干饭”就成了国营理发店剃头师傅最骄傲的资本。那个时候老上海的理发店收徒弟有规矩,三年内不得离开。为了学手艺,学徒工有时还得给师傅打下手,工资也很低,就为早日学到剃头的秘籍。前几年老刘也收过徒弟,但如今,已经很少有人愿意沉下心来,花费三年时间做这件辛苦事儿,渐渐地他便放弃了这个念头。

直到现在,店里还按照以前的营业时间:早上9点营业,下午5点关门,周一还放一天假。但遇见客人来得早的,有时7点多就开始动剪刀了。

或许在现在年轻人眼中白玉兰这样的理发店“不上档次”,但不少人还是愿意到这里理发。因为这里不推销、不办卡,没有让人拘束的“过度热情”,有的是师傅淳朴的心和精湛的手艺。岁月沧桑,唯初心不变!

(来源:周到上海)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瑞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