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岁月拾萃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2月0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石二社区的人文之旅

康定东路的上海人力车夫互助会

1932年的上海人力车夫互助会外景
1947年地图中的康定东路
现今的静安区少儿图书馆
现今的康定东路

康定东路很短,东起石门二路,西接康定路,全长仅242米。不过,这条路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筑于19世纪60年代,原来是麦根路的一部分,后来,麦根路的东段被并入卡德路(现新闸路以北的石门二路),而余下的麦根路则改名为淮安路。1959年,现在康定路以东的淮安路正式改名为康定东路。

旧上海的“人力车”

康定东路泰兴路口的南侧是石门二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也是一幢历史建筑,据说是张爱玲祖父张佩纶的住宅。张爱玲从小生活在这里。它的对面是一幢三层老洋房,连续拱圈支撑的内廊,清水红砖外墙,四坡顶上老虎窗,无处不透示出历史的信息。现在,这里是静安区少儿图书馆所在地。如今,这幢房子主人已无从追寻,不过,一份1947年的地图上则显示出在这幢房子处标注的是“上海人力车夫互助会总会所”。

旧上海所谓的“人力车”实际上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黄包车”,早期叫做“东洋车”、“人力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力车的木质铁箍轮子改为铁质橡胶轮盘,被叫做“橡皮车”。20世纪后,定规营运的人力车车厢一律涂成黄色,于是才被叫做“黄包车”,这曾经是上海最主要的代步工具和城市运输工具。

据说,人力车是1870年时一位在日本定居的美国传教士首创的,也有人说是英国驻日本横滨领事馆的工作人员发明的。当然,日本人则认为人力车是一个叫领木德次郎的日本人发明的,谁也无法知道,哪一种说法正确。1873年,一位叫梅纳尔(Menard)的法国人在日本发现了这种车子,就把这种人力车运进了上海。

当时,上海城市交通工具只有独轮车和马车,马车一般提供整车租赁,租费十分昂贵,难以成为公共交通工具,独轮车收费低廉,但不稳定,容易出事故。于是,梅纳尔向法租界公董局提交了一份计划书,希望在上海经营人力车,并申请了10年专利。法租界公董局立即与公共租界工部局商量,双方都认为这是一件有利于上海的好事情,于是对车辆的运营、征税、收费标准等进行了商议,批准了梅纳尔的计划。

据《字林西报》1874年3月5日报道,公董局发放东洋车执照(即营运证)20份,规定每份执照可以有25辆东洋车,其中,梅纳尔又个人持有执照12份。如此看来,当时法租界有人力车500辆,又从这一份当年的《字林西报》可知,1874年5月1日开始,公共租界对人力车征税,规定每辆车每月2角,当月工部局征收的人力车税60两,那么,当时公共租界有人力车至少420辆(当时使用银两和银元,一两约等于1.4元),后来,上海人力车的数量越来越多,总数有数万辆,人力车夫总数约5万人。

人力车的计费办法有两种,1903年颁布的《公共租界治安章程》第十七项附有“车资定章”规定:远近。一英里或一英里以下惟洋五分,以后每半英里或半英里以内,洋五分;时间。一点钟或一点钟以内洋二角五分,以后每点钟或每点钟以内,洋二角。

人力车的收费办法分计程和计时两种。计程就是以一英里为起步价收费5分,以后以半英里为一个单位,每单位收费5分;计时则是按租用时间计费,第一个小时收费0.25元,以后每小时收费0.20元。

当然,租界当局对人力车的征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上海租界发生过许多次由于工部局提高人力车征税标准而引发的人力车夫抗议活动。为了协调人力车夫与租界当局之间的冲突,因此需要一个人力车夫的组织。

人力车夫互助会的由来

1913年,曾经担任公共租界总巡捕房总巡的苏格兰人玛达生(G.M athe鄄son)退休后,创建了一个叫做“上海人力车夫福音会”的机构。他开始在开封路租借民宅开办业余学校,教人力车夫读书识字,请神父来布道讲经。玛达生还利用自己的关系,邀请工部局董事、洋行经理、社会名流以及中国绅士组成董事会。

可能“福音会”带有宗教气息,而玛达生并不是传教士,后来这个机构改名为“上海人力车夫互助会”(Shanghai Pullers’M utual Ail Association)。有了社会名流的支持,“互助会”的工作进展得很顺利,也筹集到不少资金,其中就有上海巨商德和洋行。提起公司的老板亨利·雷士德,这个名字可是大名鼎鼎。如今的虹口区东长治路505号和静安区北京西路1320号,分别是“雷士德工学院”和“雷士德医学院”;现在的仁济医院又叫做“雷士德医院”,均是以雷士德遗产设立的“雷士德基金会”建立的。“互助会”就得到了雷士德的巨额资助和支持。“互助会”有足够的资金补助困难的人力车夫,同时,“互助会”还参与对人力车夫的法律援助,调解人力车夫之间的矛盾,对租界当局来说,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所以,“互助会”得到租界当局的支持,而对人力车夫而言,“互助会”就是他们的依靠和后盾,大部分人力车夫因此加入了“互助会”。

上海人力车夫互助会原来设在虹口嘉兴路小菜场的楼上,后来才搬至比较僻静的沪西康定东路。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后虹口沦陷,上海人力车夫互助会就迁到了“义泰兴煤球厂”隔壁。当时,刘鸿生“义泰兴煤球厂”开设在康定东路苏州河边,煤球厂扬尘很大,而且每天有大量的装运煤球的车辆进进出出,环境变得恶劣。

21世纪初,静安区政府对这幢老洋房大修,使老洋房显露出昔日的英姿和风采,并把它作为静安区少儿图书馆。(内容选自《岁月拾萃》)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石门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