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岁月拾萃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4月1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石二社区的人文之旅】

王家沙花园和马易尔别墅

圆明园路21号的慎昌洋行
马易尔在爱文义路的住宅内景
马易尔住宅成了国强中学校舍
1947年地图中的王家沙花园

北京西路605弄叫做“王家厍花园”或“王家沙花园”,当然就是以这里的历史地名“王家厍”得名的。所谓的“花园”,实际上是一个住宅小区,据说是犹太富商哈同的产业,约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弄内有假三层砖木结构洋房三排数十幢,早期租住者以侨民为主,英 文 名 称“Wongkdshaw Gardens”,也 许“厍”是一个冷僻字,英国人又把“王家厍”误认为“王家沙”。

王家沙花园里的学校

进入20世纪后,上海经济发展很快,到了30年代后,王家沙花园的住宅显得陈旧,设施落后,一些条件好的侨民先后搬离,由于王家沙花园的租金低廉,房间的开间较大,于是,不少房屋就被中国的机构租用,作为写字间或学校使用,如4号是康泰电器冰箱公司,7—8号是崇源小学校,15—16号是证券公会子弟小学,19—20号是新中国医学院、34号是华联公司等。

王家沙花园里学校的印记最为明显。

历史上的虹口是上海教育事业比较发达,学校比较集中的区域。1932年和1937年爆发的两次淞沪战争中,虹口是战争区,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虹口的许多学校迁入苏州河南岸的租界,租借民房继续上课,其中一部分就迁到王家沙花园。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部分学校迁回原址复校,一部分仍然留在王家沙花园。

怀恩堂是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教堂,始建于1905年。1925年在虹口宝兴路(今轻轨3号线东宝兴路站东侧)重建新教堂,并建立怀恩小学和附属幼儿园。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中,教堂和学校被日军炮火炸毁,后来在沪西西摩路(今陕西北路375号)重建教堂,就是现在的怀恩堂。怀恩小学则迁至王家沙花园32号,不久,又租55号开设中学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学部迁回东宝兴路怀恩堂原址,1951年11月改名为培青中学,1955年改名为上海市第七十中学,次年,与上海市第六十中学合并为四川中学,就是现在的粤东中学前身。怀恩小学及附属幼稚园继续留在王家沙花园,1951年,改名为北京西路第二小学。

守真堂是美国基督教宣道会教堂,始创于1900年,并创办守真小学。1916年,守真堂在北四川路(四川北路1598号)建设新教堂和校舍,并设立中学部,称守真中小学,“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后,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迁入王家沙花园26号。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部分迁回原址,中学部于1951年改名为四川初级中学,1953年,并入培青中学,小学部改名为守真第一小学,1953年改名为四川北路第一小学,留在王家沙花园的小学部改名为守真第二小学,1953年,并入北京西路第二小学。

寻找马易尔别墅

马易尔(Vilhelm M eyer,1878—1934)是丹麦人,1902年,被总部设在丹麦哥本哈根的East Asiatic Co.,Ltd.派遣来上海,建立上海分公司,中文名称叫做宝隆洋行。公司主要经营远洋航运、房地产以及进出口业务。早在1869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成立,翌年,来华开业,敷设欧洲至香港、香港至上海、上海至长崎、长崎至海参崴海底电缆,经营电报业务。大北电报公司敷设电缆,建立电报机构的电缆、设备等,都需从欧洲进口。1905年,马易尔与几位宝隆洋行的员工脱离洋行,于圆明园路21号成立慎昌洋行。1915年,该洋行向美国注册为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万美元,成为是旧中国最大的以经营机器设备为主的贸易公司,马易尔也成了上海侨民的佼佼者。

白慕申(C.B.Bramsen)是马易尔的外孙。1993年,丹麦政府决定在上海重开上海总领事馆,白慕申是第一任丹麦驻上海总领事,1995年,晋丹麦驻华大使。他写的《马易尔,一位丹麦实业家在中国》一书中说,马易尔在上海的住宅在爱文义路19号,由于以前上海的门牌号经常变动,白慕申在上海期间,花了很大的精力寻找外公的住宅。他在书中写道:

“对我是不是能找到爱文义路19号那个老家我更没有把握。首先,马易尔四姐妹都认为那所房子好多年前就被拆除了。其次我知道门牌号已经换掉了,先是从19号换成了47号,后来大概又换成了653号,同样,街道的名字也从爱文义路改成北京西路。到了北京西路653号那里的时候,我还不能肯定我到了正确的地方。这里正在修一所学校,校园里的6层楼还没有完工,院子里许多手工工人正在做收尾工作。我和几位教师谈了话,他们没有认出我给他们看的那所别墅的那些照片。但是在我让他们看客厅的一张照片的时候,有一位工人却说,他不久以前曾经从校园里清除掉一根和照片上的柱子同样的柱子。一位教师也说,一年以前拆除的旧校舍上的那拱形结构和旧照片阳台上那拱形结构是一样的。在旧校舍被拆除之前曾经被摄了像,于是我们大家都兴奋地到旁边的一所老建筑里的一间教室里去看那部录像。当录像上现出那所学校的时候,就再也没有问题了,那就是马易尔家的老房子。那栋房子在1940年被改成了一所中学。阳台被一道墙封掉,改成了教室。那所房子改做学校已经50年了,房子一直到1990年才被拆掉。当年马易尔的姑娘们在花园里玩耍的地方,现在是学校的校园。”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设在租界里的公立学校为了避免被汪伪政府接管,部分改为私立学校,部分缩小规模,部分关闭,也有相当一部分私立学校关闭。从各地进入上海避难的人越来越多,为了解决适龄青年的读书需求,1940年王培孙等租爱文义路民宅创办国强中学,现在是上海外国语学院静安外国语中学校址。(内容选自《岁月拾萃》)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石门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