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岁月拾萃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9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填东芦浦筑成的石门路

石门路南京西路相接处的“S”型,就是填浜筑路留下的痕迹
1918年地图显示一段东芦浦河道

几乎在任何一张上海市区地图上都可以看到,在苏州河处是这样标注的——“吴淞江(苏州河)”,意思是:这条河流的规范名称是吴淞江,俗称苏州河。原来这条河流就叫做吴淞江,近代以后,进入上海的侨民以为这是一条通往苏州的河道,就把它叫做Soochow Creek,后来上海人参照外国人绘制的地图,把它叫做“苏州河”,沿用至今,习以为常。

历史上的吴淞江是太湖流域最大的、最主要的河流,也是苏南地区唯一称之为“江”的河流。吴淞江承担太湖流域的排洪和蓄水重任。吴淞江一旦淤塞严重,雨季到来,不能及时将太湖洪峰导入大海,太湖流域被淹,便成为水乡泽国,旱季,吴淞江蓄水不足,就会引起旱灾,所以,古人特别重视吴淞江水利。人们沿吴淞江每隔五里至七里疏浚、开凿一条吴淞江的大支流,来分担吴淞江的排涝和蓄水能力,这些吴淞江的大支流一律称之为“浦”。

吴淞江的大支流“浦”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浦”或名称早已经消失了,有的“浦”依然存在,今上海市境内还有大盈浦、赵屯浦、桃树浦(即普陀区桃浦)、大场浦、蟛蜞浦(即浦东区与闸北区交界的彭浦河)、杨树浦等,这些“浦”都曾经是吴淞江的大支流。

南宋绍熙《云间志·卷中·水》记录了相当于现在上海市中心区的几条“浦”:新泾浦在县东北八十里;上澳浦在县东北八十里;西芦浦在县东北八十五里;大芦浦在县东北八十五里;上海浦在县东北九十里;南跄浦在县东北一百里;右浦凡十四,在县之北境,皆所以达上流之水,以归于松江也。

“云间”是古代松江地区的别称,如明朝时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就叫做“云间画派”。上海是元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292年建县的。南宋时期,上海还是属于华亭县东北的一个穷乡僻壤之地,所以,《云间志》中所谓的“县”是指“华亭县”,县治就是现在的松江区城厢镇,“在县东北八十五里”,就是“距离现在的松江区城厢镇85里”的意思。

《云间志》说的“新泾浦”就是现在长宁区和闵行区境内的“新泾”;“上澳浦”相当于现在徐汇区和闵行区境内的“上澳塘”;“西芦浦”已经堙没了,《同治上海县志·卷三·河道上》:西芦浦,即古芦子浦,入口处在今曹家渡,南由康家桥、梅家桥,合朱家浜西、涌泉浜、蛛丝港南,出陈泾庙,西通肇家浜,西南流出芦浦桥,合龙华港以达于浦,这条“西芦浦”的北段,相当于现在静安区的武宁南路和延平路,延平路呈弯弯曲曲的形状,就是当年西芦浦留下的痕迹;“上海浦”是上海县城东面的河流,明朝永乐年间的“江浦合流”水利工程中,拓宽、挖深、延长上海浦,使它成为新的黄浦江下游水道,引黄浦之水向东北流,注入长江口,归入大海,所以,古代的“上海浦”就相当于现在闵行到陆家嘴的那段黄浦江。

《云间志》收录的这些“浦”,是由西向东依次排列的,这样就可以知道,所谓的“东芦浦”位于现在的曹家渡与黄浦江之间。《同治上海县志·卷三·河道上》:东芦浦,一名溇浦。引江水在徐公浦,合朱家浜东,涌泉浜,闸港,南、北长浜,出带浦桥(今打浦桥),通肇家浜,南入蒲汇塘。

填东芦浦筑成的石门路

“徐公浦”的北段相当于现在的昌化路,“南、北长浜”分别相当于现在的复兴中路和延安中路。在沪方言中,“大”念如“du”,与“东”的发声接近,上海许多地名中,“东”被讹为“大”,“大”被讹为“东”。在古代,“东芦浦”和“大芦浦”经常混为一谈,但是,大多数著录中称之为“东芦浦”,是一条与“西芦浦”平行的吴淞江支流。《同治上海县志》在“东芦浦”条目加注:北浜向淤,今为西人筑马路,将朱家厍东北填桥,仅通一线,恐南北流通,自此不可问也。

东芦浦很早就淤塞严重。当时租界的西界在泥城浜,也就是现在的西藏中路,要从租界进入麦根路必须跨越东芦浦,于是,工部局在“朱家厍”地方建造了一座跨越东芦浦的木桥。由于东芦浦早已经淤塞严重,流水不畅,木桥是临时性地连接麦根路的通道,只是为了确保河水的流通而已,因而桥的质量很差,所以《同治上海县志》才有了这条加注。

1899年,公共租界扩张成功,它的西界延伸到了静安寺。工部局开始大规模在新租界规划、建设马路,东芦浦的北段填平后筑成卡德路(Carter Road),1843年一度改名为“嘉定路”,1945年,以蒋介石的字改为“中正北二路”,1950年,以河北石家庄旧名改为“石门二路”。

东芦浦的中段,即现在的延安中路至南京西路段,以美国基督教传教士,曾任美国驻上海副领事的晏摩氏(Matthew Tyson Yates,1891—1988。又叫做“晏摩太”,以前上海有晏摩氏女校,校址在现在的闸北区延长路,就是现在的上海大学校址,与中西女校、圣玛利亚女校合称“三大教会贵族女校”)名字命名为Yates Road,中文名叫做晏摩氏路、燕子路、晏芝路、同孚路等,1943年改名为“正阳路”,1945年改名为“中正北一路”,1950年,重新命名为石门一路。

1901年,东芦浦在公共租界以外的那段由法租界公董局填浜筑路。北段,即现在的延安中路至淮海中路段,取名为“圣母院路”(Route des Soeurs),1943年改名为“象山路”,1945年改名为“中正南一路”,1950年,以“红都瑞金”重新命名为“瑞金一路”。

东芦浦的最南段,即淮海中路至肇嘉浜路段,于1907年填浜筑路,以徐家汇天主堂神甫、法租界公董局董事金神甫命名为“金神甫(父)路”(Route Pere Robert),1943年改名为“黄山路”,1945年改名为“中正南二路”。

南京西路石门路一带是上海的繁华地段。上海人都知道,石门一路与石门二路相接的南京西路处形成一个大大的“S”形(2016年的道路改造中拉直),这就是当年的东芦浦河道留下的痕迹。当然,现在的石门路和瑞金路也不完全是填东芦浦筑成的马路。

在一张1918年的上海地图上,我们还能够在“金神父路”的西侧,找到东芦浦的部分河道。(内容选自《岁月拾萃》)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石门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