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岁月拾萃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石二社区的人文之旅

新闸路的红十字诊疗所苏州河边的煤球厂

新闸路中国红十字会上海总办处医院
现在的蝴蝶湾绿地曾是“义泰兴煤球有限公司”
煤炭大王刘鸿生

在石二辖区内,有不少曾经存在过的事物如今已看不到丝毫的痕迹。如新闸路上昔日曾有过的“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市分会诊疗所”这个机构早已消失,而“煤炭大王”刘鸿生开设在苏州河边的煤球厂已变为现在的蝴蝶湾绿地。

新闸路的中国红十字会办事处

在1947年的上海地图上,新闸路852号标明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上海办事处”和“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市分会诊疗所”。

“红十字会”是国际性组织,由瑞士慈善家杜南首创。他于1859年6月索费林诺战役中组织了对奥地利及法国伤员的紧急救护。在1862年的《索费林诺记事》一书中记录了他建议在世界各国建立志愿救援团体。1864年,出现了第一批这样的组织。同年的日内瓦多国会议上公约首次达成有关于红十字会协议,规定签约国政府应该救护所有的战争伤员,不论是盟友还是敌人。以后,又先后达成许多协议,红十字会承担更多的义务和责任。1904年2月,日本和沙俄为争夺中国东北的利益而爆发“日俄战争”,中国东北灾难深重,清政府欲派船前去接运中国难民,遭到俄国的拒绝。5月29日,上海绅商沈敦和等联合中外人士,发起成立“万国红十字会上海分会”,这是中国出现的第一个世界红十字会分会。战争结束后,该分会又培训和建立一支上千名队员的救护队,继续留在东北工作。1906年,在上海红十字会的请求下,清政府派出使英国大臣赴瑞士,签订加入日内瓦红十字会公约,上海红十字会获得国际承认。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上海红十字会改名为“中国红十字会”,10月,中国红十字会把总部迁到北京,上海建立总办事处,规定中央政府派副议长一人驻上海,处理总办事处事宜。1907年红十字会成立伊始就在上海创办“中国红十字会医院”,不久与武汉庞氏医院、上海哈佛医院合并为“哈佛医学院”,1921年开始由中国人自办,改名为“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牛惠生任院长。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军阀割据严重,全国战乱不已。深入战地,救死扶伤是红十字会的主要职责,上海的红十字会先后建立多支战地救护队和多处战地医院,于是,原来的“总医院”改名为“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1932年又改名为“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旧时,红十字会简称“红会”,于是医院俗称“红会第一医院”或“红会医院”,就是现在的华山医院。今华山医院内有一幢三层红砖老洋房,就是1907年红十字会成立时建设的医院。

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期间,上海的红十字会救护队深入战区,救死扶伤,并在租界里建立战地医院,还办理难民收容、灾难救济、募集捐赠、遣送难民。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上海办事处长期设在公共租界九江路山东路东侧的一幢老洋房里,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上海办事处随国民政府内迁,1945年抗战胜利后,办事处迂回上海,新闸路852号原来是红十字会第二医院,于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上海办事处遂迁入,合署办公。上海的红十字会在上海创设牙病防治所、沙眼防治所、流动诊疗车、灾民诊疗站等,经费主要来自社会募捐和会费。1962年,改称“上海红十字会”。

昔日煤球厂,今日蝴蝶湾绿地

历史上的上海是江南水乡城邑,没有大山老林,城市的燃料主要依赖附近农村的农作物废弃料,如稻草、麦秆、花萁秆(以前,上海是棉花主要种植区,棉花也是上海最主要的经济作物,所以,上海人称棉花为“花”,“花萁”就是棉花的茎),庄稼的茎叶分量轻、体积大、不耐烧,苏州河上的运输船大部分就是装运燃料的木船。1843年上海开埠后,上海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燃料紧缺成了城市进步的障碍,于是浙江、安徽出产的木炭源源不断进入上海,为减缓上海燃料紧缺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煤炭储藏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但是,近代以前,中国煤炭开采量很少。光绪二年(1876年),李鸿章派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筹办开平矿务局,第二年,拟定官督商办章程,通过招商集资。1878年,在直隶(河北)唐山开平镇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1881年投产,1882年产煤3.8万吨,到1898年,年产煤炭73万吨。1900年,开平矿务局实行中外合资,改名为“开平矿务有限公司”,大量的煤炭通过海上运输源源不断地运抵上海,除了确保轮船、工厂的燃料外,部分可以用于生活用煤。煤炭一般可以分为有烟煤和无烟煤两大类,有烟煤燃烧时会冒出滚滚浓烟,无法作为城市生活用煤;无烟煤不会冒烟,发火快,但是不耐烧,作为家庭用煤有许多不便之处,只有延长无烟煤的燃烧时间,才能够成为经济、方便的家庭燃料。

刘鸿生(1888—1956)是浙江定海(今舟山)人,出生于上海,毕业于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的圣约翰大学,1907年后,任上海公共租界老闸捕房外籍巡捕教官。1909年,入开平矿务局上海办事处,为“跑街先生”,就是现在的业务推销员。1912年晋升为开滦矿务公司买办。上海周边的江苏、浙江、安徽分布有许多小型的砖瓦窑,生产的砖瓦许多运往上海,小型的砖瓦窑以柴火为燃料,窑温低,出产的砖瓦品质差,卖不出价钱,于是,刘鸿生带着弟弟刘吉生深入山区,与砖瓦窑一起研究改进砖瓦窑结构,改用煤炭为燃料,试验成功后,大部分砖瓦窑改用煤炭为燃料,出产的砖瓦品质提高了,销路也打开了,而刘鸿生推销煤炭的业绩蒸蒸日上。同时,刘鸿生聘请专家研究如何使煤炭成为城市家庭的生活用煤,他们把无烟煤碾成粉末,按比例添加黏性较强的黄泥,再用机器轧成球形的“煤球”,经过许多次试验,获得成功,于是再研究燃烧“煤球”的“煤球炉”,又获成功,使煤球成为上海家庭使用的主要燃料,刘鸿生除了担任开滦矿务局的职务外,自己还创办“义泰兴公司”在浦东滨江建立煤炭码头,垄断了上海的煤炭运输和仓储,成为名副其实的“煤炭大王”。

煤炭进入上海后,还要通过水路运输,分销到苏浙各地,于是,“义泰兴”在苏州河两岸也有多处码头和堆栈,刘鸿生还利用自己的优势,在麦根路(康定东路和泰兴路)苏州河边建立煤球厂,这也是上海建立最早的、规模最大的煤球厂,当然,“义泰兴”还有许多煤球点分布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麦根路的煤球厂一直到20世纪末还在生产,在苏州河整治工程中停产,如今这里已经被建设为蝴蝶湾绿地,面貌和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内容选自《岁月拾萃》)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石门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