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上海,各行各业都掀起了珍惜粮食、拒绝浪费的餐桌新风。近日,记者实地走访了白领食堂、公司职工食堂和老年人助餐点,记录在食堂发生的“新食尚”。 白领食堂: 专人巡视督促是否“光盘” 8月21日11点半,位于静安区的上海市人才大厦7楼的白领食堂内,前来就餐的白领络绎不绝。在这里,只需花30元,就能吃到一餐两荤两素的午餐。在取餐口领完菜品,来到打饭窗口,可见三个标牌:“小份,约100克”“中份,约175克”“大份,约225克”,每个标牌对应的餐盘内,放置着相应份量的米饭。 经营该白领食堂的餐饮公司负责人表示,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饭量,这样可以有效节约粮食、避免浪费。“我们的白领午餐都是搭配好的,根据以往经验,白领们都能把菜吃完,剩的话基本上都是米饭,有人拿多了吃不掉就会倒掉。” 此外,该食堂还会在回收餐盘处安排人员巡视,主要看是否有严重浪费的情况。如果剩饭剩菜过多,巡视员会发一个提示卡给就餐者,提醒他取餐时可以少拿一些。如果被纠正的次数多了,巡视员会主动找其沟通。 巴士职工食堂: 按需打饭菜,吃光最好 “舌尖上的节约”逐渐深入人心,师傅打饭的手也变得越发“有数”。 双流路7号是久事公交巴士三公司双流路的职工食堂。作为上海公交行业最大的食堂,最高峰时要保证超过1000名职工的就餐,现在这里提倡按需打饭菜,打饭前问一句“够不够”。 “这点够不够?不够再加。”8月21日11点15分左右,双流路食堂里陆续有职工进来,由于疫情原因,食堂目前停止了堂吃,职工都是打包饭菜回到工位上吃。但食堂王师傅还是按照老规矩,每次打饭前都会重复这一句话。 见下一位是女职工,王师傅就装了一半的饭,并询问一句“够不够?”女职工说可以,餐盒中的装饭区域就空出了一半,“本来基本是装满的,但我们现在提倡按需打饭和光盘行动,吃光最好。”王师傅说。 巴士三公司双流路职工食堂总厨曾义告诉记者,几年前,职工的饭菜都打在餐盘里,米饭的量基本是一样的,后来发现浪费现象不少。“特别是女同志,就餐后会剩下不少米饭。”改成了按需打饭以来,打饭前问一句“吃多少”,每天可以节约十几斤粮食。 曾义说,每天节约的量看似不多,但如果按年计算的话,数量也很大。今后,食堂会考虑推出半份菜,更好地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老年人助餐点: 摸清需求,从源头解决浪费 促成“光盘”的诸多原因中,食物对不对胃口也很关键。 21日12点,在新华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馨怡餐厅中,老人们已经吃完午饭,几乎每个人的餐盘里都没有剩饭剩菜。据餐厅的餐饮总监戚乙锋介绍,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餐厅从“源头”上做出了改变。 在餐厅的电子屏上,中心会提前公布下周的菜单,老人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是否前来用餐,也可以向餐厅提出更换意见,防止因“不爱吃”而造成的浪费。 另外,餐厅只提供小份菜,并对菜量进行了严格把控。戚乙锋告诉记者,根据他们的计算,在一份套餐中,每份荤菜的量控制在二两半最为合适,多数老年人都能吃完,如果没吃饱还可以再加。 餐厅还充分利用烹饪中的“边角料”和“下脚料”,例如将鸡爪处理干净后用来煲汤,最大程度地减少浪费。除了在源头上避免食物浪费,当老年人盘中有剩菜剩饭时,餐厅的工作人员会主动上前建议打包,并提供打包盒。 “节约了多少粮食,看厨余垃圾就知道了。”戚乙锋说,以前厨余垃圾是用大桶装的,里面有很多剩饭剩菜。现在只要一个盆就够装了,而且垃圾里大多是骨头和虾壳,很少有浪费掉的饭菜。 下午4点半,古北市民中心的老年助餐点渐渐热闹起来,门口的小黑板上,除了列出今日菜单,还写着“光盘是一种腔调”的标语。 袁阿姨和郑阿姨是助餐点的常客,谈起最近节约粮食的举措,两位阿姨都赞不绝口。 “我们这一代是过过苦日子的,深知粮食的珍贵,即使现在条件变好了,我也坚持节约粮食。”今年77岁的袁阿姨感慨地说道,“这里的小份菜分量都很合理,既能吃饱,又不会剩下,而且每份菜都用了锡纸饭盒分装,干净卫生。” 据袁阿姨和郑阿姨介绍,如果想来助餐点就餐,需要在前一天晚上6点前在微信群里预定,也可以用小程序和App点餐。通过提前预约,餐饮公司可以精准地掌握第二天的用餐需求,做到不浪费。 (澎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