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历史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1月0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海上第一当”的故事

文 章正元

元利当铺旧址营建于1932年,有“海上第一当”之称,也是迄今上海仅存的规模最大和保存最完好的当铺建筑。

元利当铺旧址由上海典当业巨头陆冠曾出资兴建,建筑师陈福平设计,荣昌记营造厂承建,是一幢具有我国江南传统民居风格和欧式装饰的三层砖木结构城堡式当铺建筑,总体格局有徽派建筑特征。建筑南北二进深约20米,东西五开间门面宽约27米,占地面积约54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

防盗、防火、通风、采光、排水是当铺建筑必备的重要功能;高围墙、大铁门、高柜台是当铺建筑的特点。元利当铺的围墙高约15米,墙的厚度达到50厘米,至今依然保持完好。武定路那面300多平方米的高墙上开两扇大门和一扇小门。正面的大门门框用花岗岩箍就,门的上方浮雕着美丽的巴洛克花饰,门的两边有罗马双柱。墙面压顶处雕饰着约80厘米宽的整条三角形水泥粉刷装饰带。墙面6米高处开有两个1米大小的圆形玻璃木格翻窗,这是当铺外墙上唯有的两个通风处。西面的小门是职员进出的,里面是经理室、客厅、金库和账房间,东面大门供顾客进出,中间的大门则是有重要事情才用的。

进入大门,里面是30多平方米的天井,旧时迎面是一块10平方米的石牌屏风,上书硕大的“当”字。天井地面系混凝土铺作,经花岗岩石踏步而上,过一排3米多高的木格玻璃门窗,是当铺高大的营业厅,层高4.2米,原有五尺柜台和铁栅栏,就设在大厅前半部。大厅地面用彩色水泥花阶砖铺面。

元利当铺南天井中间部位有一座高耸的四层建筑,便是屋顶瞭望台。在二楼还安装了警铃,连接到大楼内部。在建筑的各个部位留出了7个大小不等的天井,满足了这幢封闭型建筑采光和空气流通的需求。南面天井里有一眼水井,既可饮用又防火患。元利当铺的金库面积约15平方米,夹墙厚1米,专门用来存放珍贵重要的物品。金库门完全是钢质的,钢材厚达50厘米。真可谓“水淹不进,火烧不进,炮打不进”。

元利当铺创始人陆抟霄之孙陆泳德先生介绍:当年,元利当铺的注册资金有100万银元,还投保了数额达10万银元的财产保险。专门从事大宗物件的抵押,如房地产、珠宝首饰、字画古董。由陆抟霄的结拜兄弟、精明能干的俞少卿(1870-1952)任总经理。有30多名员工,多为安徽人。员工地位高低取决于估价的能力,有一柜、二柜、三柜和内柜之分。

当年,一个当户怀揣着要当的物件,从元利当铺的北侧东门进入,穿过一段短小狭窄的过道,然后向左首转弯,来到当铺的北天井,透过半开着的高高的玻璃门前,迎面而来就是高高的五尺柜台和冷冰冰的铁栅栏,横在大厅的前面。

高踞柜台之上的柜员将当物翻上一番,随意地问道:“当几钿?”然后便是当户胆怯地讨价还价。

一般的物件,底层的柜员即可鉴定作价,但遇到难以鉴定、可见功力的古玩字画等物,则要让顾客在外等候,拿进柜台由阅历丰富、见多识广的内柜裁定。这内柜即今日总估价师。

柜员记录典当的物品叫做“写票”,用一种专用的字体,将典当物品的品名、成色、特点、数量,有何瑕疵写得一清二楚。但行外人看来似天书一般,一头雾水。当铺收取当物,付给收据即当票,作为赎取当物的唯一凭证。

元利当铺高墙深院虽然能够挡住盗匪火患,却是绝对挡不住民族的劫难和时事的无常,于1946年黯然关门谢幕。陆抟霄之孙、陆冠曾之子陆泳德一生淡泊名利,热爱祖国。他在建国初期,将存放在元利当铺的数十吨铜、锡器皿献给国家(其中还有不少宋元时期的文物),后又将经营的数千幢里弄住宅参加公私合营。陆泳德曾住石门二路102弄7号的一幢花园洋房(现为地段医院),后搬到永嘉路的新式里弄居住。典当是中国古老的金融行业。老上海人将上当铺叫“跑娘舅家”,因为上典当抵押一些物品便能拿到急用的谋生钱。

2019年11月,元利当铺旧址博物馆于正式对外开放,展厅重现了元利当铺内的营业厅、金库、天井等场景。

当铺,实际上是旧上海劳动人民辛酸史的一个写照。上海解放后,典当行业被淘汰。改革开放以来,少量典当行业又复苏,但与建国前的“当铺”有了“质”的变化。如今的“当铺”大多为一些私人企业、个体经商者为解决资金短缺或急用,以房产、汽车、饰器等作抵押贷款,再也不是为了一日三餐而上“当铺”了。(内容摘自《静安文博钩沉》)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石门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