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街头跑的数十辆出租车,竟然能实时获取所经路段的PM 2.5数据。原来,在这些出租车顶的灯箱内,安装有PM 2.5监测仪。这是由同济大学绿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谭洪卫教授团队自主研究构建的“无人机载、车载、固定点”三位一体城市空气环境空间监测网络的试点成果之一。 为何要在出租车上搭载“空气质量监测仪”?“PM 2.5监测数据一般来自于政府设立的环境质量监测站,这些监测站有着固定的位置,且数量较少。”谭洪卫说,全天候在城市中流动的出租车,能将探测仪带进大街小巷、带到市民身边能覆盖城市的街区和社区,能实时检测到所经路段、区域的PM 2.5数据。 近年来,长期致力于绿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与实践的谭洪卫开始关注城市微气候、雾霾天气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以及对策研究。基于对这一重要议题的自主创新思考和深入探究,2015年,他提出“要构建‘无人机载、车载、固定点’三位一体的城市空气环境空间监测网络”,得到了山东大学专门从事激光传感器研究的副教授司书春团队的响应与支持。 这款自主研发的车载的空气质量探测仪,装载于出租车顶的灯箱内,一是为了避免日晒雨淋,确保了仪器的可靠性;二是如此监测的高度与行人呼吸范围相近,与设于建筑屋顶或空旷场所的国控站点监测点相比,更接近人活动区域,数据更具实用价值。目前已在济南、上海等城市的部分出租车上投入运行。 道路的空气质量能代表区域的环境质量吗?机动车的尾气是污染源之一,把监测测仪装在“污染源”上,可行吗?针对这一疑问,谭洪卫解释,随着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的提升,尾气直接产生的PM 2.5的量并不多,更多的则是PM 2.5的“催化剂”和“原材料”,即氮氧化物气体和挥发性有机气体。PM 2.5是这些排放废气在扩散过程中的二次生成物,所以载有探测装置的出租车并不会对采样当时产生较大影响,却能深入街区社区较好地发现和反映污染情况,监测环境更接近市民生活环境。 “利用出租车这一移动监测站,可以每天积累大量的城市地面空气环境数据,为城市进行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谭洪卫举例说,比如在建筑工地附近、工厂区、餐饮街区等,容易及时监测到反映污染程度的PM 2.5值,以此为依据,环保部门就可及时加强对这个工地的空气环境质量的监管或采取相应对策。“而这些细节,是固定监测点难以实现的。” 除利用出租车对室外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外,谭洪卫课题组还致力于室内空气质量的研究。团队研究发现,临街、建筑形态、楼层、朝向、遮挡、通风方式等,均会影响室内污染物的沉积和扩散。而室内开关窗习惯、生活习惯、建筑门窗性能等均与室内空气品质相关。 (同济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