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周到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5月0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杨浦公园 百年墓碑竟成湖堤

四平周到是新闻晨报上海社区新媒体平台,覆盖四平路、江浦路、平凉路、大桥等地区,向您提供权威的政策资讯、邻里信息、好玩好吃、亲子教育等周到服务。

如果你发现什么新鲜事好玩事,或者遇到喜欢的美食,都欢迎和周到君分享,可直接发送到“四平周到”后台或发送邮件到yandong@sqcbmedia.com

“小心别踩!湖堤是用墓碑做的,阴气重!”,一位在杨浦公园榆湖湖边放生的老人说,引起了人群一阵骚动。

怎么回事?公园里怎么可能出现“墓碑”呢?就算有墓碑,也不能把人家的墓碑当作湖堤啊?这也太不尊重死者了。

在杨浦公园的榆湖,确实有一些关于“墓碑”的蛛丝马迹。榆湖是杨浦公园最大的湖,居民们口中所说的墓碑位置,就是围绕着湖水一圈的石头湖堤。

围绕湖水一圈的石头湖堤,听老居民说,这一圈几乎都是用“墓碑”做的。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记者围绕着榆湖走了一圈,发现这些湖堤确实不一般。R.I.P.、永光照之等纪念碑文清晰可见。这些碑文,清楚的记载了他们的生卒年月,有些则是用英文所写。为什么公园的湖堤是用墓碑做的?

在公园活动的居民讲述,确实是用墓碑做的,有些石头虽然没有碑文,那是因为将墓碑劈开制作而成。有些则是文字朝下,所以看不到碑文,甚至在湖水下面还有好多墓碑。还有的居民解释,和当时的年代的社会环境有关系。这些墓碑,要追溯到杨浦公园建造以前,这里原来是村落和坟场,50年代开始建造公园时,这些墓主人的墓碑因为年代久远,无人认领,所以拿来做湖堤。

有些虽然没有文字,但从形状、大小来看,也和墓碑差不了多少。

照理说,在中国,与墓地相关还是比较忌讳的,更别提用墓碑做湖堤了!因此记者向杨浦公园岗亭的工作人员咨询此事,但工作人员并不知道。于是,在网上通过查找资料,发现了一篇2012年5月29日的《青年报》头版头条文章《杨浦公园湖堤部分石材取自民国墓碑墓志铭历历在目提醒你:小心别踩!——半个世纪无人认领仍被质疑是否对死者不够尊重》,文章详细的报道了榆湖湖堤墓碑的来历及被质疑的种种问题。

这些墓主人大多葬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至于墓碑为什么会用做石材,文章介绍的和居民诉说的相符,杨浦公园始建于1957年初,1958年1月24日建成开放,全园面积22公顷。园址原系农田、池塘和居民小村落及零星坟地,其中有北马桥、卢家门、王家宅基等几个小村落。

报道称,杨浦公园管理方沈小姐证实,公园最早于1958年对公众开放,早前此地为一处墓地,后来墓地被铲平,造起了公园,原先自然存在的河道被拓宽,连为一体,形成一块湖泊,又因修造人工湖需要石材,于是就地取材,大量废弃的墓碑石成为河边的砌沿石。

对于针对这些墓碑的保护措施,沈小姐表示公园管理方没有收到上级部门的相关委托。对于不知情的游人的踩踏,沈小姐也很无奈,她表示,如果有死者家属前来认领墓碑,并能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身份,园方肯定会将这些墓碑物归原主。不过据园方所能提供的信息显示,这么多年过来了,还没有出现过任何来认领这些墓碑的人。

原来如此!文章还探讨了这些墓碑到底属不属于文物范畴,专家的意见不一。一位相关专家认为不属于,由于墓地已被填平,墓碑也被移动,只能算文物碎片,无法被保护起来,因此不列入不可移动文物范围,所以严格来说不算文物;另一位专家则认为这些墓地主人生前未必住在杨浦,不过里面可能会出现比较重要的人物,哪怕只有一两位,我们都应该保护起来,帮助解读上海近代史,是重要的文物。

不过,报道了这么久,杨浦公园榆湖湖畔的湖堤还是照旧,没有人认领,更没有人关注,只有墓碑上的文字记述了他们的人生。如果你去游玩的话,记得不要踩踏,不是因为“阴气重”,而是出于对往生者的尊重。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四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