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闫冬 在鞍山四村第三居民区,有一座社区小花园,自2018年初重新设计改造后,新增了许多功能性植被和游玩设施,既有茂林修竹,又有幽静小道,不仅适合人们休闲、健身,更加适合小朋友们探索自然的妙趣。社区小花园让这座老工人新村焕发了新的生机,在这里,人们自然而然地参与到社区环境建设和维护当中去。 像鞍山四村第三居民区一样的社区小花园,在四平路街道有五座,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共63座,都是由“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发起并支持社区建造的。说起“四叶草堂”,就不得不提它的创始人——刘悦来。 他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的一名普通人民教师,今年,刘悦来一家获得了全国最美家庭的荣誉称号!他心系社区,被杨浦区人民政府聘为社区规划师,他将一腔热血都播撒在了社区的空间环境建造上,致力于使人们生活的社区环境,更亲近自然,趋向于实现真正的人人可参与的社区治理新模式。 四叶草堂缘何而起 早在刘悦来读博士期间,他研究发现,居民作为城市土地空间的最终使用者,其实并没有真正参与到空间生产本身当中去。“在我们生活的社区中,有些景观较粗糙,有些则过于精致,比如社区中一开始有喷泉,后期因为维护成本高昂,就沦为摆设。社区中的景观绿植,有些无人打理,对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所以,如何能让使用者参与进来,做一些改变,维护并使用它?也是我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 毕业之后,刘悦来留校任教,在授业解惑中他逐渐意识到,年轻一代的孩子们,从小生活在城市当中,对土地和自然没有深厚地了解,而“景观设计”是一门要求学生们善于理解自然的学科。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勤于思考与创新的他,想着能不能带领同学们做一些与自然接触更多的实践活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他希望能影响到更多更年轻的孩子们,使大家能在生活中接触自然,了解自然。 自2014年起,刘悦来号召了一批小伙伴从身边做起开展自然教育,这十几人的组织就是“四叶草堂”的前身。开始,他们在世纪公园中做了一个“蔬菜花园”,针对世纪公园中的一块绿地,用蔬菜和瓜果做景观,经过改造设计,使人们能够参与到种植与采摘当中去。“当时是上海公园当中的第一个‘可食地景’。”这是刘悦来团队早期的实验项目。 在宝山区老淞沪铁路边的一块狭长区域,有一块约7亩的土地,长期无人打理,成为堆放建筑垃圾和居民自发种菜的城市边角废弃地。后来,经过刘悦来团队的设计改造与生态治理,这里俨然成为了一座“自然学校”。现在,你所能看到的是烂漫的野花野草,自然生长,经历了风吹雨打,坚韧不拔,有着最原始的模样;种植了大片农作植物,使用生态堆肥与蚯蚓塔等措施,使物种种类更加丰富;将集装箱改造成供活动的室内空间,室外有着田园气息满满的廊架;同时,融入了自然教育和一系列营造实践活动等特色内容,基本形成了稳定的微生态系统。这里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火车菜园”,成为城市有机微更新的范本。 四平地区的实践 后来,四叶草堂项目在四平路街道正式立项。2015年下半年,四平路街道邀请刘悦来团队投入到鞍山四村第三居民区的低碳社区创建当中去。作为最早的工人新村,鞍山四村第三居民区建造于上个世纪50年代,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并且也在发展当中尝试过改造转型,“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打算做一个花园的改造,将当时的一块不起眼,被人们踩踏变得光秃秃的土地,大约200多平方米,位于小区的中心地带,改造成社区花园。” 起初,刘悦来团队没有公布设计方案,而是和居民一起讨论、交流、共创方案,如何改造才能变得更好?从而引导居民参与到改造中去。在改造过程中,大家也并没要求施工队全程施工,而是通过参与的方式,与社区小朋友们一同种花种草,用碎石子铺成小路……在四平路街道的支持下,经过了2个多月的改造最终完工。直到现在,鞍山四村第三居民区的志愿者们,也是老一辈工人新村的居民们,他们每逢周四上午,便会过去打理小花园。周末时,小花园便聚集了小朋友们,在这样一片社区静谧的自然环境中,嬉笑打闹,学习自然,与自然共生共长。 “社区中的土地利用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方法,有些人乱种菜,引起他人反感,有些人很想参与,但却不知道从何做起。所以,我们现在做的这件事,就是使之成为有组织、合规、友善和开放的队伍,达到共建、共享、共治。”后来,这一系列的项目,被称之为“社区花园”。 经过这几年的开枝散叶,“社区花园”项目早已从杨浦区扩展到其他区,从杨浦区的五角场街道到四平路街道,再到平凉路街道,从黄浦区到长宁区,最远已经延伸到嘉定,并通过服务输出和培训赋能影响到长三角及全国各地。下一步,刘悦来团队将会把“社区花园”项目的点位连接成系统,做一个“可参与式开放空间”的规划,从社区中延伸到校园、街道等地。 来自家人的支持 荣获全国最美家庭殊荣,刘悦来也抱有感恩的心态,这一切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和帮助。“在拿下博士录取通知书时,我儿子刚出生,这也代表了我的研究也开始生根发芽。”说起自己的小家,他喜上眉梢。 刘悦来说,自己的做事方式是想了什么不会多说,而是着手去实践。在儿子小时候,刘悦来会带着他在小区中进行一些自然活动,比方说种一些花,种一些薄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小区的空间环境。 “社区花园”刚开始初具规模时,夫人浇他冷水,调侃道“小花园不好看”,但是在他眼中,这才是万物生长的开端,“‘聊胜于无’,有总比没有好!总得让它先绿起来。美则是一种选择,我们可以通过设计达到美的效果。但自然状态下生长的事物更需要我们善于运用。”随着他社区事业的蒸蒸日上,妻子和儿子也加入到他的团队中,作为志愿者参与到每一次的活动中去,成为他事业中的一份子。 他在为自家所在的小区绿地作微更新时,起了一个可爱的名字“苔藓花园”,儿子积极出力,而夫人给他建议,“不能仅靠我们一家力量。”于是,刘悦来建了一个群,把小区志愿者拉了进来,约定时间一起松土、种植、养护。这个团队从最开始的几个人到如今的40多人,苔藓花园的面积也从最初的60多平方米扩大到100多平方米。更重要的是,小区有了居民参与绿色分享的地方,邻里关系变得更为融洽。 刘悦来说,我们家不一定明确要有“家风”,如果有的话,在我内心,我一直觉得是“遵循自然之道”,家风应该是自然而然的养成,是一个自然地状态,自然也代表着一种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