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谐音“我爱你”,是大家对身边的人表达爱意的日子。我们一起走近三对社区夫妻档,听他们讲述从相识、相知、相爱到白头偕老的故事。 鞍山六村居民区:刘瑞思、管林娣夫妇 他们说:祖国与爱人皆是信仰 结婚59年,刘瑞思和管林娣有着一段特殊的爱情故事。 刘瑞思是四川人,16岁中学时就参军了,还是当时学校的学生会主席,在参与1951年朝鲜战争后被派到上海浦东。管林娣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1957年正式入伍,是上海空军第一医院的护士,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命运已经慢慢牵起缘分的线。 “1959年底到1960年初,我们相识的,在医院里。”刘瑞思如此详细地说道。“他是一个很老实的人,什么活儿都不让我干。”管林娣也一脸骄傲。他们的相识起源于刘瑞思受伤住院,管林娣作为护士常伴左右照顾;他们的相知是因为刘瑞思在医院黑板报上写得一手好字;他们的相爱是日久生情,是一切尽在不言中的缘分。 1961年11月,刘瑞思和管林娣在部队的见证下结婚了,没有婚礼,没有酒席,用管林娣的话说,就是部队里简简单单地开了个会,拿了一张结婚证书。可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仪式却叫他们安安稳稳地携手走过了大半辈子。 他们的故事平凡却热烈。在结婚七年之际,刘瑞思带部队上了前线,而当时管林娣已经怀上了他们的小儿子,小儿子出生时,丈夫没能在身边,她也未曾抱怨。两年里,刘瑞思只归家过一次,匆匆一眼便又回到前线。 当问到:“管奶奶,那时候你担心吗?刘爷爷,那时候你想家吗?” “担心当然担心的咯,但总归是支持他的。但那时候在部队医院,我们每天也很紧张,很多时候就顾不上什么担不担心了。”管林娣说。 “说实话,那时候打仗根本没心思想家,弹片都是真实地划过你的身边的。但是回到家的时候会觉得,有家真好啊。”刘瑞思说。 明年就是他们结婚60周年,他们相互陪伴,从黑发到白发。你说家国天下,总有人无谓牺牲守着大家,也总有人为了那些无谓牺牲的人守着小家。对于管林娣来说,祖国与爱人皆是信仰。 鞍山五村居民区:张品华、高文菊夫妇 他们说:爱情就像一道菜 张品华出生于1949年,与新中国同岁,他和妻子高文菊相识于工作,相爱于生活。在婚姻的殿堂一晃40年而过,老两口回忆过去,仿佛一切历历在目,岁月留下的不仅仅是磨砺,更有相伴的温情。 两口子一个主内一个主外,生活过得平淡却有滋有味。随着孩子成家立业,高阿姨开始投身于社区志愿者工作。“到马路上引导小朋友过马路普及交通安全,既可以丰富老年生活,还能为社区做一些贡献。”2009年,张老伯迎来了退休生活,在妻子的影响下,也报名加入志愿者队伍,张老伯略显腼腆地说:“她喜欢的,我都支持!”这一支持就是10年,这对夫妻档携手志愿十载,在社区里颇具名气。 生活中难免磕磕绊绊,当问到夫妻俩如何长久保持恩爱时,张老伯表示,爱情就像是菜,新鲜感是无法长期保持的,婚姻就是柴米油盐,淡了加点盐,咸了加点水,料理这个菜的过程就是生活。 抚顺路363弄居民区:陈汉平、杨成英夫妇 他们说:平平淡淡才是生活 “两个人在一起过日子,最重要的还是要互相包容、相互体谅。只有这样,才能把日子过好。”陈汉平说:“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这么多年都没有吵过架。”妻子杨成英搭了下陈汉平的手,笑着说:“平时还是他谦让我多一点。” 28岁时的陈汉平,身着白色衬衫,戴了副黑框眼镜,样貌英俊潇洒。25岁时的杨成英,淡雅的连衣裙,标准的瓜子脸,气质端庄。经人介绍相识,两人见面的第一天,一见钟情。彼此都是对方的初恋,相见那天陈汉平鼓足勇气问:“下周有时间吗?一起出来走走。”杨成英点了点头,害羞地垂下了头。 陈汉平、杨成英夫妇恋爱长跑5年后,于1983年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以前我们结婚都很朴素的,就简简单单地办了一个婚礼。不过现在我们家也快有第三代了,日子过得平平淡淡却很有滋有味。”携手37年,陈汉平、杨成英夫妇的爱,从一而终,专一且长情。他们当年的结婚照依然挂在床头。 现在夫妻俩旅旅游、拍拍照,生活平平淡淡,简简单单。3年前,还结伴一起去健身房做做运动,健健身,坚持至今。夫妇俩不仅娱乐生活多姿多彩,还对社区志愿工作特别热心。无论是垃圾分类志愿者,还是疫情防控志愿者,这对夫妻档从未缺勤。因为“缘分”,他们走到了一起,因为陪伴,37年婚姻“简单又幸福”。 (四平路街道社区宣文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