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年多的改造,杨浦大剧院将以“YOUNG剧院”之名于明年下半年正式对外开放。新建的剧院和以往究竟会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先一睹为快! 建筑增添了通透感 “经过改建后的杨浦大剧院,外观的轮廓线并没有做很大的改动,只是置换了一些建筑材料与细节。”杨浦大剧院改建工程的建筑设计师、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徐风说。 透空的窗、玻璃幕墙、陶棍幕墙的运用,取代了原先贴面砖的墙,增添了建筑的通透感。理智硬朗的线条与杨浦区本身具有的百年工业基础相呼应,外立面上陶棍的疏密长短变化,在天光的作用下,与玻璃一起形成了丰富的光影变化。 原先入口处的大台阶在改建中被取消了,但仍保留了大剧院原先入口处的弧形线条,这种对于观众进入方式的调整,让出了更多公共空间,使剧场更具亲和力。前广场充分考虑人流集散和休闲功能的统一,将功能与景观有机结合,既满足观众进出场及地铁口大客流的使用需求,也给周边环境增添一片能让人驻足休憩的、景观优美的小天地。 舞台增加了深广度 改建后剧场面积扩大到近万平方米,主剧场的舞台上增加了吊杆,景深加深,为道具与布景的变幻多样提供支撑。台塔增高,布景可以由上而下置换。层高挑高了的剧场,座位也增至1200个。 剧院二层还增加一个200座的小剧场兼放映厅,“看齐话剧艺术中心的D6空间,安排实验剧目,拉近观众与演员的距离。”徐风介绍。重要的是,此番剧院改造,将使今后上海大剧院的大部分演出剧目都能够照搬到城市东北角的杨浦大剧院来。 杨浦大剧院还将以“YOUNG”为名,YOUNG音同“杨”,取英文“年轻”的含义,为老街区注入了“YOUNG”的元素。未来YOUNG剧院将给予年轻艺术家、跨界创意人以及民营艺术团体等更多成长与展示的空间,将艺术作品的孵化、生产、呈现,甚至之后的商业化运作等不同阶段打通,成为原创和创新的实验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