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人物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2月0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阜新路上的修理匠

□见习记者 于梦阳

小时候,在街头巷尾很容易就能找到修理物件的小摊,有修理钟表的、修理自行车的、缝补衣服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开始更新换代,并且更换的速度与频率都在加快,很多老物件被电子化产品替代了,生活中,人们逐渐习惯于“一次性”与“快时尚”,久之,街头越来越难找到修理小摊了,也不知道那些修理匠都去了哪里。

做农活太累了想学一门手艺

在阜新路182弄—184弄小区门口,常年坐着一位大爷,在他身边有一个马扎凳、一堆修理材料和一些待修的物件,在这堆看起来乱糟糟的物件中间,有一个白色木板,上面像是用毛笔写着:修理皮鞋、拉链、自动伞、雨伞、拉杆箱、包等等(现金、支付宝)。木板上,可以明显的看到“支付宝”的“之”被写成了“知”,后被涂抹掉,才修改成了“支”。

这位大爷姓许,大家都喊他许师傅。许师傅是江苏泰州人,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一直在老家干农活,一直到二十多岁,觉得成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太苦太累了,也没有什么出路,就想要尝试去做一些其他的工作。于是,他就跟人学习了修理的手艺,他认为,这样一来可以真正学到一门技术,二来在他的认知里靠手艺吃饭的活儿还是比较稳定的。

那时许师傅已经二十几岁了,用他的话来说,算是大龄学徒了。学会修理后,他和朋友一起在家乡的工厂工作,做了一年多,效益不太好,就离开了。之后,他就一直在家乡的街头巷尾出摊维修,以此谋生。

93年到上海一坐就是27年

许师傅有一个儿子,毕业后来到上海工作,并在这边成了家有了孩子,但由于平时忙于工作,就让许师傅和他的爱人到上海来照顾孙子。“本来我都可以领着劳保,跟老伴好好享受老年生活了。”许师傅说:“自从1993年来到上海后,生活也变得紧凑了,自己不愿意闲着,就出来做老本行,一方面是为了补贴家用,另一方面有时候也会觉得修理本身是一种乐趣。”

在上海的前几年,许师傅家住四平路街道,所以也基本一直在附近修理物件。2007年的时候,阜新路182—184弄建了一个大门,那之后,他就一直把摊位放在这边。之后,许师傅家搬到了控江路,他说,自己每天早上九点多从家出发,大概步行三公里到这边,正好能锻炼身体,下午五点左右坐公交车回去,除了雨雪天,其他时候一般都会来的。许师傅的午饭是拿保温盒从家带过来的,每天收摊之后他都会把东西放在小区里面的一个棚子下面。“之前在这边住,小区里的很多人我都认识,他们有的是我的顾客,有的是老朋友,东西放在这里没事的。”许师傅说。

许师傅提到,现在修理东西的人越来越少了,基本都是附近的老年人,很多都是老顾客,有的之前家住在这边,后来搬到了浦东、嘉定,也会大老远的跑过来找他修理东西。不忙的时候,顾客等一会就可以修好拿走了,赶上忙的时候,也要等个两三天。因为没有门店,许师傅的修理价位大概是店铺价格的百分之五十左右。

“现在做我们这一行的人越来越少了,有的年纪大了也就不做了。”许师傅表示,这是自己生活的手艺,现在还有精力出来,而且做了那么多年,也有点割舍不下了。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四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