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我国新增新冠本土确诊59例。内蒙古满洲里病例由境外输入引起,与俄罗斯流行株高度同源;天津滨海新区病例感染来源为进口冷链食品,职业暴露人群被感染后,传染给社区其他居民。上海浦东与安徽颍上病例为工作人员清理由境外返回的航空集装器时未佩戴口罩;新疆喀什病例为装卸工接触带有病毒的集装箱后感染,并传染给他人。 近日,山东青岛新增2例本地无症状感染者,满洲里市东山街道办事处划定为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高风险地区。加之冬季是各类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目前已出现流感与新冠肺炎共同感染的病例。发生零星病例是常态化防控下的正常现象,但进入冬季,我们更应注意防控细节,保护好自己。 关于进口冷链食品 继天津市疾控中心查出海联冷库感染来源是北美猪头后,近日,多地冷链食品外包装核算呈阳性。对此,我国对进口冷链食品提出相关管理措施:进口冷链食品不提供消费证明不能上市销售、强化对企业进口冷链视频的追溯管理、对来源不明的进口冷链食品依法进行查处、进口冷链视频运输中不得擅自开箱……作为个人,我们平时在食用进口冷链食品的时候该注意些什么? 到目前为止,低温冷冻食品相关的主要是流通环节引起的传播,并没有发现因为食用这些冷链食品引起的感染。但以下几点还需注意:第一,如果从非正规渠道购买冷链食品,这些食品包装表面一定要做好消毒处理,做好自己的防护。第二,接触这些食品以后,要做好手卫生。第三,在疫情期间最好吃熟食。第四,处理这些食品时要防止飞溅,避免对周边环境的污染。第五,处理完以后,要对环境、表面做必要的清洁、消毒处理。 个人接触到这些冷链食品,可以通过消毒来预防可能存在的接触性传播。首先要做好手卫生。接触后马上洗手,洗手有“六步法”,按照“六步法”洗手一般就可以了。如果洗手不放心,可以再加上手消毒剂,这是最必要的措施之一。其次,对可能接触到的冷冻食品所用的炊具,如刀、砧板应该及时清洗,在清洗时应该防止飞溅。同时对于刀、砧板可以用加热方法,用开水烫一烫、煮一煮,用60摄氏度的水浸泡一段时间都可以。可以晾干后,喷75%的酒精或者500m 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有一些案台,也可以考虑用酒精、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此外,残渣要及时收集起来,及时送到垃圾收集点。 多地出现的进口冷链食品搬运工感染新冠病毒病例,说明特定工种的人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如果防护不到位可能因频繁接触被新冠病毒污染的冷链物品而感染新冠病毒。因此,为切实做好物防、人防等方面工作,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了《冷链食品生产经营新冠病毒防控技术指南》,《指南》要求对食品冷链从业人员在各个环节,包括装卸、生产、加工、运输、销售、餐饮,各个环节如何做好新冠病毒防控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要求从业人员要加强日常防护,加强健康监测,加强核酸的主动筛查。比如说针对反复接触进口冷链食品的高风险人群,比如说装卸搬运工,在上岗前一定要佩戴好工作衣帽,戴好一次性医用口罩、手套,而且必要的时候还要戴护目镜和面屏,在整个搬运过程中要防止皮肤直接接触冷链物品表面,搬运结束后立刻洗手消毒。在没有脱掉工作服和洗手消毒之前切忌触摸口、眼、鼻,还要对从业人员加强定期的核酸筛查。 关于日常防护 冬季日常生活中仍旧要坚持防疫“三件套”、牢记防护“五还要”。“三件套”即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做好个人卫生。“五还要”即口罩还要带、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尽量开。 在收取国外包裹时,最好戴上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对货物的外包装和货物本体都要进行消毒,消毒后要注意彻底洗手。在电梯、家门口的小卖部、公共厕所以及室内场所等地方不要轻易摘口罩。若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前往附近的发热门诊就医,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就医过程中请全程佩戴口罩。 (综合整理自央视新闻、国家卫建委、新闻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