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琪 你还记得你写过的第一封信吗?以前,一封书信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寄托,如今,纸质的信越来越少,有的人甚至从来没有写过一封信。管弄新村小学教师于嫣理,3年前,她开始在假期中与学生互通书信,至今已有两百余封,曾经被评为2018年上海市优秀班主任,最近,她又在上海市中小学(中职校)时事课堂教学展示评优活动获得了一等奖。 化身笔友 用手写书信增进师生感情 眼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习惯于通过一条微信、短信来传递信息,很多小学生也开始依赖起手机。如何使小朋友摆脱手机依赖,又能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于嫣理想到了手写书信的方式,“以往假期语文作业都要求孩子们写作文,写信既可以让孩子们了解信件相关的知识,形式又相对活泼。”三年前的一个假期,于嫣理开始了这样的尝试。 起初,她有过担忧,因为不确定学生们是否会接受这样的方式,但结果却出乎她的意料。“我没有想到这个建议会得到班上所有同学的响应,40个同学每个人都给我写了信,而且写信寄信都是自己完成的,信件寄出后还会天天查看信箱期待回信。”于嫣理对于信件的内容没有太多要求,凡是假期中经历的或者看到的事情都可以,通过信件成为与学生们增进交流的方式。在过程中,学生们还了解了标准书信的格式、邮票的贴法、寄信的流程等等,这些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对于每位同学的来信,于嫣理都会写回信,互动交流的同时也会进行写作指导。而且,她还会特意买好漂亮的信纸、信封,让每个孩子收到的信都是独一无二,更加增加了学生们的兴趣。 起初,学校的校长陆莉莉并不知晓这件事。直至一次家长会,一名家长告诉校长,自己的孩子每年暑假都很期待于老师的来信,甚至天天都要查看信箱。陆莉莉这才知道原来书信已经成为于老师和孩子们的情感纽带,于老师已经成为孩子们亲切的笔友。 沉着应赛 用以小见大讲好时事政治 对于小学生,思政课如何变得有趣生动,能让孩子们产生兴趣,是不少教师都在思考的。作为语文教师,于嫣理还是道德与法治的教师。“思政课从以前《思想品德》、后来改名为《品德与社会》,今年正式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对我们是个着实不小的挑战。”由于小学思政课没有专门的教材,上课内容都是由教师自己准备的,于嫣理通过学习强国平台收集国家大事,再通过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活动,增加学生们的体验,让学生对思政课产生兴趣。“曾经在课上,我让学生们就‘做作业时能否听音乐’进行了一场辩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 通过这样的方式,原本比较枯燥的思政课也能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今年,于嫣理被普陀区推荐参加第二届上海市中小学(中职校)时事课堂教学展示评优活动,她从48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小学组一等奖。 决赛时,于嫣理抽到的主题是70周年国庆大阅兵。大阅兵刚刚过去不久,对不少人来说还记忆犹新,要想讲这个主题其实并不难,但难的是如何把这个主题讲好,讲到小学生的心里去。于嫣理利用短短的两天时间,整理好思路,查阅了大量资料,挑选了1949、1984、2009、2019四次大阅兵进行串联,通过对这四次阅兵式中受阅人数、武器装备数量的对比,让学生们更加深刻了解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改变。 管小“221机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于嫣理获得此次大赛的一等奖并不是偶然,除了自身在教学上的钻研,与学校的培养机制密不可分。 2017年,管弄新村小学将校本培训的目标及发展战略融合为“221”,即:建立青年教师培养的“双导师制”、打造骨干教师培养的双通道、建设一支整体优化的“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教师队伍。于嫣理便是乘着“221机制”的东风,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在学校的支持鼓励下,于嫣理曾参加普陀区教学评优活动,以第一名的成绩被送入上海市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实训基地,接受特级教师的带教,每周两个半天前去集中培训。 管弄新村小学校长陆莉莉告诉记者:“于老师是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双通道的一个典型案例。她在接受培训以后得到了飞速进步,包括理念、见解甚至是回来之后对待孩子的教育教学状态,都有很大的进步。而她的成长又会反哺到课堂中,让学生们也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及方式方法,使得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链接】上海市中小学(中职校)时事课堂教学展示评优活动 2017年,上海市教委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始举办上海市中小学(中职校)时事课堂教学展示评优活动。活动两年举办一届,今年是第二届。据了解,本次活动获奖教师的参赛视频将入选上海市中小学时事课堂教学资源库,供全市德育学科教师学习观摩,引导更多的教师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将十九大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