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小区水压不稳改造设计直接出方案 由于突逢疫情影响,“三旧”换“三新”改造工程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如何迅速统一居民意见,顺利完成改造? 工作小组项目负责人介绍说,街道居民区始终坚持“民主促民生”原则,为了充分听取改造区域居民意见,且让每户人家都能了解“三旧”改造的相关情况,小组成员主动利用休息时间开展民意调查,向居民解读政策措施、阐明“三旧”改造的好处和实惠,调动居民支持、参与的积极性,汇总、反馈居民呼声和意见建议数十条,最终确定了各项改造内容。 “区房管局局长张军多次下沉走访、指导工作,并统筹各方资源推进‘三旧’改造。”他介绍说,工作小组先后开四次召现场沟通协调会、八次召开专项修缮工作会议,把工作落细落实。“譬如,在老兰凤新村和岚皋西路45弄小区合并工作的前期调研中,就有居民反映由于泵站相对老旧,小区生活用水水压不稳定,生活受到不小影响。”为此,工作小组特意联络了上水公司和市北供电集团进行现场勘查,形成改造方案。 目前,5个地块的零星无卫生设施的房屋综合修缮,已经完成了信息对接、摸排工作;34个小区综合修缮的第一轮现场勘查、对接也已基本完成,居民配合度高,工作总体推进非常顺利。 防疫经验助力开放式小区“上锁” 石泉路街道80个小区中,存在着老旧小区多、小区基础设施配套差等问题,日常管理难度较大。因此,早在去年,如何妥善解决小区历史遗留问题,合并微型小区、封闭开放式小区就已被列为工作重点。 相关负责人坦言,本次疫情中,老旧小区因出入口众多导致管控力量不足、封闭式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再一次显现出来,80个小区共有202个出入口,部分小区还有临街门栋的存在,这对小区疫情防控、日常安防非常不利。在此次“三旧”改造过程中,大多数居民们对小区重新规划的意愿更显强烈:小区出入口多、临街门栋多,社会人员、外来租客进进出出着实不安全。 “半开放式小区,无门卫,到底不让人安心。”2019年,中山北路2347弄和岚皋路25弄进行小小区合并,封闭了三个小出入口,并联合片区服务队对3个出入口进行固守,实现了24小时制不间断的管控。实践之后,居民反响很好。此举也让周围片区的居民艳羡。 为此,工作小组借鉴去年合并的成熟工作经验,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对合并小区开展精细化改造。对于极个别居民因出行便利等原因不甚配合的,工作小组在居委的配合下,多次向居民解释说明封闭小区部分进出口的必要性,最终也获得了小区居民的广泛支持。 例如中山北路2165、2185弄两个小区共有11幢居民楼和5个出入口,目前已完成其中一个出入口的封闭工作,后续将再完成两个出入口的封闭,小区中几处“分割”多年的围墙也被拆除,环境卫生、车辆通行问题都得到明显改善;部分小区在疫情防控期间设置铁马栅栏封闭的临街门栋,在后续工作中也将进一步增设围墙,为小区安全“上锁”。 项目负责人表示,趁着这次“三旧”改造,一定要把原来“散装”小区,变为一个整体。让居民生活的更安心、更放心。 老旧小区非机动车棚也将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 此外,老旧公房小区各类公共基础设施先天不足,小区非机动车停放问题尤其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停车环境差、车辆管理存在漏洞;充电设备严重缺乏;车辆看守人吃住在车库里,消防安全隐患突出。走访中,工作小组更不时听到违规居民埋怨:“我们也知道电瓶车乱停乱放不好,但车子要充电,我们也只能停在家门口或者拖线去充。”居民对解决非机动车停车难、停车条件滞后、车辆充电不安全等问题的诉求非常迫切。 借着“三旧”换“三新”的春风,“我们决定从根本上改变非机动车停放问题。”项目负责人透露,街道在本次过程中,携手专业单位,引入智能监控、充电系统,计划对街道辖区内老旧小区非机动车棚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配合电子门禁管理、智能监控报警等一系列高科技应用,彻底摆脱了以往的管理员“人防模式”。如此,车棚住人、私拉电线、消防隐患等一系列老大难问题得到一并解决。 据统计,目前已完成非机动车棚改造46个,剩余86个非机动车棚也将陆续进行智能化改造,让更多居民享受到智慧停车的便捷。石泉街道社区管理办主任陈民表示,非机动车棚拆除、改建完毕后的空间,也要充分利用起来。由于老旧小区多是2000年前建成的,往往规划建设时就没有对公共停车、休闲区域进行合理规划。工作小组对小区绿化进行重新规划布局,开辟一部分新空间供居民停车;又通过与民防部门的协调,开发利用有条件的地下空间作为非机动车棚停放区域,将原有空间升级改造为居民休闲的场所,满足居民日常社交、健身需求。改造过程中,也有居民认为,小区停车位紧张是事实,想办法缓解停车紧张可以理解,但生活在小区里还是“希望有点绿色”。工作组也主动上门协调,表明并不是将绿化移除而是重新规划,通过补栽移栽确保小区“绿色不减”,最终征得居民一致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