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战“疫”故事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4月2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彻底战胜病毒前 我们时刻准备着

——第八批支援武汉医护人员李振元侧记

□记者 陆骏健

2月19日,上海第七批、第八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出发,家住秋月枫舍的仁济医院肾脏科医生李振元也在这513人中,到了武汉后他立即进入雷神山ICU,负责救治危重病人。在经过近两个月的高强度工作后,4月6日,他光荣完成了任务返回上海。“武汉是中国的骄傲,为世界提供了中国的经验,但疫情还没结束,我们仍然不能掉以轻心,时刻做好战斗准备。”

最希望看到病人转危为安

李振元今年36岁,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肾脏科的医生。2月17日,他接到医院通知,简单与妻子孩子交代后,2月19日便奔赴武汉。“说不害怕是不可能的,毕竟这是一个未知的病毒,但既然自己是医生,就必须直面它,只有战胜它一条路。”他被分配到雷神山医院ICU,不过,他们需要自己新开一个病区。因此病区的布置、设备搬运、资料整理等工作都是由医生们自己完成的。由于ICU病区救治的都是危重病人,所以他们病区的团队由来自上海市第一、第五、第六人民医院、杨浦区中心医院、仁济医院等医院的精兵强将组成,“最希望看到的肯定是病人们转危为安,因为我们这里是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ICU病区的病人,有的是从轻症发展成重症的,也有的是一发病就比较严重的,还有一些是身患多种疾病身体虚弱的,因此,需要各个科室的医生会诊给出治疗方案。

5分钟的沟通让病人有了信心

由于ICU的特殊性,病区都是单独一间,病人看到插管、呼吸机、ECOM等机器,种种因素都会加重病人的恐惧心理,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让病人树立信心是最为重要的。虽然团队配备有专职的心理医生,但总有轮班的时候,所以每名医生都要在救治中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

对于患肾病的病人,能不能进行透析直接关乎的他们生死,因此部分病患担心雷神山没有相关设备。李振元回忆,有一位病人是孝感人,来武汉看病,不幸感染后转入雷神山ICU。由于刚患肾病不久,对腹膜透析的了解也不是最清楚,加之患上新冠肺炎,入院时极为不安。他便与他进行了5分钟的交流,经过交流后,他就有了战胜病毒的信心。“雷神山的设备比较齐全,而且我们已经是较晚到达的,所以医院内已经很有序了。我给那位病患详细介绍了腹膜透析的相关知识,告诉他这里专业的设备、医生都有,一定能治好他的。需要透析的病患对我们特别亲切,因为他们长期处于一种低安全感的状态,只有得这个病的人才能体会到,所以当听到有专业医生和设备,他们立马就有了信心。”

时刻待命投入下一场“战疫”

每天8小时工作结束后,李振元还要参加一些相关的讲座、网络直播课、与其他地方的医疗团队分享经验,此外他自己也会总结整理所经手病患的情况。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达,不少宝贵经验让他们救治病人时更加有效,比如使用呼吸机时改为俯卧位(传统是仰卧位),有一定的疗效。只要病人脱离危险就会转至轻症病区,虽然不能向很多医生一样亲自送病患走出医院,但是看到病人转至轻症病区,对李振元和其他的医生来说,就是最大的欣慰。

身在一线,家人朋友都很关心,有空时他也会通过手机和他们交流,“全国人民其实都处于一种恐慌状态,我也是给他们带去信心,我在最危险的地方做好防护没有染病,大家也都可以!”4月6日,李振元返回了上海,可惜的是他不能与家人相见,需要先隔离14天。不过好在还能通过手机与家人“云见面”。隔离期对刚经历高强度工作的他来说是很好的修整、调节身心,休息的同时他也不忘关注疫情、不断学习。“我们只是赢得了武汉的阶段性是胜利,现在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疫情没有得到控制就始终要做好准备,随时投入到下一阶段的‘战疫’中。”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石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