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新生力量;志愿服务,是衡量一座城市的文明标尺。 1月13日,2020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上海推选评审展示活动在上海社会科学会堂举行,各单位通过个人陈述、PPT、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 经评委现场无记名投票,各类别择优推选十项,拟作为上海推选出来的代表报中央文明办,参选2020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 据了解,徐汇区四项均入围候选推选名单,其中就包括全国“最美志愿者”田林街道杨晓月,下面一起来看看这位入选代表的事迹故事吧。 宜山菜场的耿直“卖鱼郎”杨晓月,坚持“只卖好鱼”,坚持“见人就帮”。这名来自安徽的“新上海人”是大家口中的“诚信商户”,也被夸为“当代雷锋”,曾获得“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提名奖、“2017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提名奖、徐汇区道德模范等荣誉。从“卖鱼郎”变身“送鱼郎”,从义务送货到免费送鱼,杨晓月18年来坚持为生活困难群体送鱼的故事被社区居民津津乐道。 2002年,田林五六七村的居委会收到一封特殊的“求助信”,希望能提供小区特困户名单,求助人就是杨晓月。原来2002年的一天,有位顾客来到他的摊位买鱼,称好鱼要收钱时,杨晓月突然发现这位阿姨是个双腿膝盖以下被截肢的残疾人。杨晓月小心地把鱼放进阿姨的篮子,对她说:“我送你回家吧。以后你想吃鱼,我给你送来,不收你钱。”从截肢的姚阿姨家出来后,杨晓月想起小区里还有好几位残疾居民,能否给他们一些帮助?于是就有了这封“求助信”。 拿到特困户名单后,杨晓月就开始了每周一次的送鱼,小区里的残疾人、孤寡老人、重病患者时常能吃到他送来的鱼。时间一长,受助居民实在不好意思,于是,每周一次变成了逢年过节送鱼上门,除了送上摊位上最好吃、最新鲜的鱼,每年回老家的时候,他还会带回荸荠、大米、草鸡、鸡蛋等土特产送给这些家庭。 从“卖鱼郎”变身“送鱼郎”,杨晓月的名气越来越响,摊位也多了不少忠实的回头客,但他却始终没有“发财”。原来,18年过去了,杨晓月定点送鱼的对象越来越多。而近几年,他的客户群中又增加了不少癌症病人,有时遇到自费困难的病人,他少收、不收,甚至捐一点以表心意对杨晓月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居委会也曾劝他先改善家里条件,再慢慢帮助他人。 但杨晓月的解释,却让人无法拒绝他的好意,他说:“我就是想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帮那些生活困难的人,因为我也过过苦日子。一条鱼值不了几个钱,却让那些困难家庭,体会到社会的温暖。” 疫情期间,杨晓月不仅主动捐款,还积极为菜场做志愿者,为居民们测量体温,消毒场地。2020年3月,他从朋友圈得知金山的菜农滞销,立即带着侄子开车前往金山购买青菜,亲自采摘后送到每个居委的志愿者手中。 多年来,杨晓月的为人和善行,为他积累了越来越大的人气,然而杨晓月却说,“我没想要出名,我是一名新上海人,在日常生活中和很多居民相处融洽,像一家人,感觉她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她们,所以我愿意为了我的‘家人们’尽自己的一份心,这种感觉在内心深处是一种责任,同时也是一种幸福!” 令杨晓月欣慰的是,他不再是一个人努力,因为在他身边已经聚集了很多像他一样善良的人。成为田林街道“螺丝钉”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员后,他主动参加街道举办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把自己对社区的热爱化作行动,温暖身边每一位人,给社区带来了巨大的正能量。 (文明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