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佳逸 2019年12月31日,对于中华新路817弄1-18号95证的居民来说,是一个难忘的跨年夜,就在这天,旧住房综合改造项目签约率实现100%!夜幕降临,天目西路街道请来了锣鼓队给居民庆贺,有意思的是,居民们全都自发地从锣鼓队手上拿来大鼓和铜锣,浩浩荡荡地在小区里敲开了,他们说:“签约成功了,就盼着住新房了,心里高兴啊!” 经历过的人都知道,这次综合改造项目能在预签约期内全体签约,项目协议提前正式生效,这份新年礼物,来之不易。 中华新路817弄1-18号位于普善小区内,由3幢建成于1978年的3层非成套公房组成,“非成套”住宅即厨卫公用的住房,这在40多年前可能比较普遍,但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真的很难想象,在离人民广场仅4公里的小区内,这里每户平均十多平方米的住房面积,厨房是两三家人合用的,卫生间根本没有,早年拎马桶、倒痰盂,后来居民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家里辟出空间装卫生间……以至于前两年创建无违居村时,95证居民有55处违建,居委干部一上门,发现清一色搭的全是卫生间或灶头,看着这艰苦的生活条件,他们也不忍心说出一个“拆”字。 2018年初,817弄的产权单位上海北方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就出过一个加装一平米马桶的方案,在不搭违建的情况下,这一平米马桶意味着要挤占掉居民已有的生活空间,居民全票否决了这个方案。2018年11月,静安区领导来到小区实地查看了居民的生活状况,当即决定启动旧住房综合改造,在不可能动迁、没条件拆落地的情况下,不减少居民现有居住面积,增加居民独立厨、卫,给居民一个有厨卫的新家。在这一轮的意见征询中,居民100%同意。 2019年,街道邀请上海房屋建筑设计院具体负责设计,上房院的设计师经过现场勘查并多次听取居民意见和建议后,对817弄每一个户型、每一处灶间、卫生间格局都进行了精心的规划,设计方案完全做到细化到户,总体设计从初稿到定稿历时7个多月,前前后后讨论会开了10多场,设计图修改了8次,每次修改都为老百姓多争取了利益,为的就是让817弄的老百姓“告别手拎马桶、乐享幸福生活”。在现在的方案里,用贴扩建的形式增加厨卫,增加的使用面积每户不少于4.3平方米。 2019年11月10日街道组织的宣讲会上,95证居民悉数到场,在听了方案介绍后,当天就有28证居民现场预签约。 在这里住了32年的陈阿姨就是其中一位。她回想32年前嫁过来时候的情形,语气还带点嗔怪:“我老公骗我呀,说这里马上就会拆的,我这一等就是32年啊!”可她还没高兴几天,就听说还有居民不肯签,她听居委会说,区里规定签约率必须100%,不然改造就不能启动了,她的心一下子跌到了谷底。 为了做好这次综合改造项目,天目西路街道房办选了7位“老法师”组成业务组,上门给居民讲政策,因为他们有着丰富的旧房改造工作经验,三言两语把居民的疑问都解答了,业务组把政策宣讲到位后,还是有许多家庭因涉及矛盾纠纷、个人利益,而不愿签约,居委会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有一户居民,弟弟是承租人,哥哥是实际居住者,弟弟说什么也不同意这次改造。居委主任徐招芳在普善居委会工作了20多年,以她名字命名的“徐阿姨工作室”在社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她对这些群众矛盾很有经验,敏锐地觉察出兄弟俩肯定有隔阂,通过不断地上门,交谈,弟弟终于对徐主任说出了多年的积怨:“多年前,我们俩为了家事吵得不可开交,现在虽然不吵了,但我的心结从来没打开!现在要我同意给他改造住房,凭什么啊!”徐主任又把哥哥找来,说动他补上迟到了的道歉,最终,在居委干部的见证下,兄弟俩终于冰释前嫌,弟弟也在改造协议上签了字。 这是签约的倒数第三家,为了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众人还在努力。 有一户居民已把房屋出租,实际居住地在浦东,而当街道副主任吴晓斌、房办主任王中佳、居民区书记史群文和居委主任徐招芳等人在和他约好的时间去他家时,他却避而不见,爽约了。为此,吴晓斌等人只得联系他居住地的居委会,让居委干部帮忙转告他,另约时间再谈。从中华新路到浦东,单程近20公里的路程,史群文“私车公用”,带着工作人员一行在一个月内去了9次,这位居民希望可以动迁,而非旧房改造,王中佳向他解释:“按照现有政策,征收动迁的是二级旧里,什么是二级旧里?就是私房、平房,但817弄不属于这个情况,通过综合改造改善生活是最好的途径!”居民还是不表态。万般无奈之下,一行人和其儿子取得了联系,并驱车赶往他远在郊区的单位,最终大家的诚意感动了他,其儿子说服了父亲,12月31日这天,这位居民来签约了。 2020年1月3日,记者在居民家中看到,大家都在打包家具,准备搬到暂住地去。陈阿姨把一只痰盂罐整整齐齐地包好,她说:“以后大概再也用不到了,不过用了十几年还是很有感情的。”合用的厨房里,她和她的邻居们边整理边感叹:“以后不用再挤在一起烧饭了,想想这样也挺热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