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 善用妙喻、善讲故事、善引典故是习近平总书记话语体系中几颗最璀璨的宝石。岁末年初,温故知新。本报通过梳理习近平的重要讲话、署名文章等,精选出总书记多次提到的妙喻和典故等,让我们社区居民跟着总书记引用过的诗词典故,去探寻和领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方略和智慧。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引典出自: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都曾引用《礼记》里的这句话,表达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的初心追求和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因为这个初心,共产党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坚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也因为这个初心,共产党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作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矢志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习近平也以“大道为公”,向国际社会宣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彰显出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打造共同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胸襟和视野。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原典】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释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礼记》谓孔子理想的“大同”景象。在“大道”施行的时候,“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通‘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习近平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则典故,多被用于阐述中国外交政策。他所讲的“大道”,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公平正义”等价值观,而“天下”则指全世界,其蕴含的内容比原典中更深邃、更宽广。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引典出自: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 ■【解读】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处世之道的重要原则,即以忠恕之心对待他人,达到推己及人、和谐共生的境界。习近平在国际舞台引用这句儒家经典古语,体现了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携手前行、互利共赢的广阔胸襟。 做到己立立人,关键是以己度人、宽以待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想己之心恕人”,对自己多一分严格要求,对他人少一些求全责备,这样才能团结更多的人。做到己达达人,关键是推己及人、推恩于人,一己暖则思天下之寒,一己足则思百姓之饥,把群众冷暖始终挂在心头,把万家优乐始终放在心上,这样才能心怀群众、为民服务。孟子说:“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对领导干部而言,做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既是安身立命的根基所系,也是执政用权的价值指向。 ■【原典】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渠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释义】 在《论语·雍也》中,子贡问孔子:假若有一个人,能够广泛地给民众以好处,又能帮助大家生活得很好,可以算是仁人了吧?孔子回答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恐怕都难以做到呢。关于仁人,孔子给出了一个标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与《论语·卫灵公》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同,都体现了“仁”的根本精神——推己及人。 关于“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五代宋初徐铉注曰:“仁者兼爱,故从二。”“仁”的本义就是对人亲善、仁爱。 孔子论“仁”,以“爱人”为核心,包括恭、信、忠、孝等内容,而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实行“仁”的标准。 (习近平用典 第二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