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佳玲 桌子上放着剪刀、胶水、定型棉、废纸板、红绿色的废布、一张素描金鱼图……只见王奇珍右手拿剪刀,左手拿废纸板,咔嚓咔嚓,一条金鱼尾巴慢慢成形;放下剪好的鱼尾,她又剪起了背鳍、鱼身、鱼头;鱼头、背鳍、鱼尾选用红色的布料,鱼身选用绿色的布料,咔嚓咔嚓,鱼身各部位所需布料已裁好;再用胶水逐一粘好,最后按照金鱼素描图,依部位粘贴,一条惟妙惟肖的金鱼只差“点睛”,用纸板剪出三队大中小的圆形,逐一粘上红色、白色、黑色的布料,再贴在鱼头上,这条金鱼便“活”了。这是王奇珍特意为春节制作的布贴画《红红火火 年年有余》。 布贴画原名宫廷补绣,该画色彩丰富鲜艳,剪贴的边线明朗整洁,富有木刻版画的刀木特点,是中国民间常见的手工艺术之一,2007年布贴画在北京成功申请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75岁的王奇珍是一名退休的语文老师,家住新梅共和城31号楼。31号楼是新梅共和城最漂亮的楼道之一,墙壁上有序地挂着多幅工艺精湛的布贴画,这些画作正是出自王奇珍之手。王奇珍说,她希望布贴画可以带给身边人幸福感。 王奇珍是新梅布艺坊的授课老师兼负责人,除寒暑假,每周五下午2点到4点半,她会到居委会活动室上课。新梅布艺坊成立于2008年,共16人,成员多是退休老人。每年端午节前夕,她会带领其余15位成员制作香囊送给小区老人。红色的香囊下面垂着流苏,里面装有中药材,可随身佩戴,亦可挂在包包上作为配饰。布艺坊制作的布贴画参与义卖,售画所得均捐给慈善基金会和困难群体。此外,布艺坊还坚持每周教授戒毒人员制作布贴画,帮助他们培养新的兴趣爱好。 每当人们看见王奇珍的作品,总是惊叹她的技艺、她的巧手,殊不知,这背后有她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十二年前,王奇珍去北京旅行,在博物馆里见到了布贴画,看得如痴如醉。一回到上海,她就去书店购买书籍。这几本书带领王奇珍走进了布贴画的神奇世界。最初,她跟着书上学习如何制作,贴贴拼拼,掌握了基本的制作手法后,她开始自己创造作品。 十二年来,王奇珍每周都会抽出十到十五个小时制作布贴画。自从她迷上布贴画后,家里的书房就成了她的布艺室,书桌上整齐地放着工具,两个箱子里装满了各种材质、颜色的原材料。王奇珍告诉记者,布贴画原材料主要有丝绸、花绫、绢、凤尾纱、棉布等材料,日常制作中,她会用旧棉服、丝巾、裙子等闲置的衣服,还会去裁缝店淘一些做衣服剩下的布料。“这两个箱子是我的百宝箱,我在家创作时,作品用什么颜色最适合,拿出来一比对就知道了。” 新年将至,王奇珍说,鱼是年夜饭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寓意也好,所以她剪贴了一对鱼,祝大家年年有余,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一谈到春节,王奇珍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五六十年代年味很‘浓’的”。那时,上海每年冬天都下雪。“门外常挂着长长的冰柱,好几天都不化。”她家住在旧弄堂的一栋石库门房子,当时还被称为“南市区”,如今属于黄浦区。过年前夕,父母就会带着她去裁缝店里挑布料、裁新衣。家里还会买上许多平常没有的零食、糖果,瓜子、长生果、大白兔奶糖、水果糖。“小年一过,母亲就会开始为年夜饭准备,如意菜、蛋饺是一定会有的,蛋饺形似金元宝,寓意年年进财。冷菜、热菜加一起有15个菜,除夕夜的饭菜一定要剩,这是习俗。”除夕一早,父亲就会贴上春联。“那时没有卖春联的店铺,都是请写字漂亮的邻居帮忙。”快到凌晨时,家家户户都出来放鞭炮,满城的鞭炮声。初一不扫地,“瓜子壳、花生壳、糖果纸落一地”。初二走亲戚,初五不出门,俗话说,正月初五迎财神,十五吃元宵。每逢春节期间,小巷里就会有一些小贩走街串巷卖蜜饯,芒果酱、桃子干、话梅、山楂、杨梅……一听到巷子里小贩的声音,小孩子们就从各个门栋里窜出来,用压岁钱换一袋又一袋的零食。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的记忆,过往都值得怀念。王奇珍说,不论哪一代人,纵使日月更替,最美的春节,依然是阖家团圆,共享当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