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2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牛年新春年味依旧 妙笔生花传递幸福

孙昊平(左二)写福字
活动合影
赵秀青创作《福》
十二生肖》(局部)
蒋振国画年画
蒋振国创作的迎春图

不论身在何处,到了春节,中国人都会将手头的忙碌先放到一旁,热热闹闹地“忙过年”,换上一身新衣,做上一顿年夜饭,在爆竹声中开启新的一年。这是镌刻在十几亿中华儿女基因里的文化符号,循着“年味儿”,就能找到家的方向。2021年的春节,依然处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但是我们身边的年味并未因此淡去,因为响应国家号召,今年多了原地过年的“新习俗”,社区里浓浓的过年氛围,也并未让这些“原年人”感受冷清。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静安的各个社区,捕捉到了几个年味满满的瞬间,写福字,写春联,送福字,贴春联,墨香四溢,传递情谊……

亲笔写福贴楼下

春联送进“光荣家”

□记者 吴佳逸

农历新年前夕,汉中小区内挂起了红灯笼,贴上了春联和福字,一派浓浓的新年氛围。今年的这些春联和福字有些特别,它们全都出自小区内几位年轻居民的手笔,最小的有小学生,最大的是大三学生,他们用自己的特长为社区增添了年味。

2月初,华康居委会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起招募:写春联活动以楼组为单位,每个楼组招募两名有书法特长的学生,统一为楼门和楼组群里的独居老人家庭写春联、福字,请有意向参加的学生可以联系居委会。很快,经过学生自荐,邻居推荐等形式,一共9名学生朋友参加本次活动,全部为小区居民。2月6日,华康居委会一楼墨香阵阵,9名学生卷起袖子,拿起毛笔,写起了春联和福字。

9名学生中,大三的孙昊平是公认字最好的。孙昊平6岁开始学书法,有着深厚的功底。前年起,也就是他考上大学后,爸爸便在春节前夕鼓励他给社区写福字和春联,不仅在自家小区写,还找寻机会,到其他小区也发挥了一下,这一写,今年已是第三年了。社区活动上,多是退休阿姨爷叔的面孔,偶尔来了一张张年轻的脸庞,让人心生欢喜,对此,孙昊平说:“阿姨爷叔年纪上去了,真让他们端着架子写字也挺累的,我觉得他们就享享福了,累活就留给我们年轻人吧!”

孙昊平擅长的是行书,平时临的是王铎的帖,但是他说,王铎的字狂放不羁,不太符合大众主流审美,给社区居民写祝福,他还是转换了一下风格,做了一点功课。他在字帖里找了一些风格较为朴实的行楷来临摹,记者看到他这次写的春联和福字,娟秀大气,酣畅淋漓,行云流水,游刃有余。

写字时,有人突发奇想,在福字上加两个牛角,再添个金元宝,倒也显得妙趣横生,毫不违和,几位小学生的字迹略显稚嫩,但重在参与,大家都写得很开心,过年的喜庆气氛开始蔓延……

2月9日,几名学生又来到小区里,和居委干部和志愿者一起贴起了春联和福字。在大家的提议下,每个学生拿着自己的福字贴到了自家楼下的大门上,来来往往的居民看了,都好奇这是谁写的,当看到学生本人时,都伸出了大拇指。

当天,孙昊平还有一个艰巨的任务。他跟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和居委干部一起来到了华盛大楼,给四个“光荣之家”贴上自己写的春联,他们是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退休军医费静兰,退役军人、军烈属回秀英,退役军人、北站医院原院长张学忠以及退役军人倪泽云。

据华康居委会主任周晓艳介绍,华康居民区的贴春联送福字活动始于2018年,最初是由一位年长的居民来书写,主要送给社区孤老。后来,为了增加小区里的青春气息,又加入了学生朋友来执笔。除了送福上门,居民们也都想通过福字和春联来增加小区的年味,居委会便从去年开始增设了每个门栋贴春联的活动,遗憾的是,春联比较长,纸张毕竟脆弱,这些春联都熬不过正月,就被“雨打风吹去”了,让人看了好生心疼。于是,今年,华康居委会又改进了,让学生朋友写福字贴在门洞上,春联送到退役军人们的家中,确保每份祝福和心意都能长长久久。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活动启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等重要论述,进一步筑牢家国情怀,营造欢乐、团圆、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即日起,“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面向全社会开展“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活动,留住“乡愁”,让人们共赏美景、共度丰收、共忆乡愁……

■  活动主题

本次征文以“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为主题,引导广大读者、观众通过对过年集体记忆的书写,抒发共同的乡愁,重新审视春节这一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宝贵价值和独特作用,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坚定文化自信,为“十四五”良好开局凝聚精神力量。

无论是踏上归乡之路的人们,还是坚守一线岗位的各行各业工作者和因各种原因不能回乡的人们,都可以通过过年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或者通过对过往春节的回顾,和父母亲人跨越时空的“线上团聚”等方式,记录民俗风情的变迁,书写和过年有关的亲情、友情、爱情、家风、家训等的温情故事,展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们共同的文化根脉、民族情感和精神追求,激发人们为更加美好生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  征集时间

2021年1月12日至2021年3月31日。

■  作品要求

1、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富有思想性、时代性、艺术性。

2、主题鲜明,内容真实,感染性强。征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字数一般在1200字左右,不超过5000字。如有合适照片,也可附件用作配图。

3、作品须为作者原创、首发,投稿者应对作品拥有完整的著作权,并保证作品不侵犯第三人的包括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在内的合法权益。

■  投稿方式

1、邮箱投稿

将作品发送至指定邮箱投稿。投稿时,作品请以w ord格式进行上传,邮件名统一为“姓名+作品标题+联系方式”。

(邮箱:tm x63532309@sina.com)

2、邮寄投稿

将作品纸质版放进信封,寄送至静安区天目中路749弄53号407室(党群办),信封备注“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  作品展示

1、上海学习平台在“强国征文”栏目展示优秀作品。

2、中宣部“学习强国”APP端、PC端“强国征文”频道和“推荐”频道集中展示各地学习平台推荐的优秀作品。

3、为择优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展示的作品作者发放文创纪念品。

4、征文结束后,“学习强国”组织对作品进行评选。

福字送给“原年人”

找寻社区归属感

□记者 吴佳逸

往年一到春节,静安区宝山路450弄17号内的租户都会回老家过年,租户约占大楼总户数的三分之二,他们一走,整个大楼也显得空空荡荡。今年因为疫情的缘故,居民都响应政府号召,留在上海过年。这几天,楼组长、志愿者开展了新年送福活动,让租户在这里也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这栋楼叫奔腾新干线,因为户数一共520户,大家平时都称之为奔腾520。

活动上有一位忙碌的居民,她就是32楼的赵秀青,几年来,她用书画作品打扮楼道、动员邻居一起参与社区活动,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居民都找到了社区归属感,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她的故事吧!

书画引领好风尚

7年前,赵秀青和老伴两人搬来奔腾新干线养老。退休前,赵是黄浦区永安路幼儿园的一名书画教师。永安路幼儿园是书法实验幼儿园,30多年的教师生涯中,她和她的学生获得过许多书画方面的奖项,学生中有不少拿过全国书画比赛金奖的,她也获得过“全国模范园丁”的荣誉称号。

来到奔腾新干线居住后,大约三年前的一天,赵秀青用毛笔在自己门外的白墙上写了一首诗,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虽是信手的涂鸦,但昔日的书画老师出手定是不凡,飘逸娟秀的字迹引来了周边邻居的纷纷驻足,他们走过路过都会问一句,这是谁写的啊?熟悉了之后,邻居们便和赵秀青攀谈了起来。赵秀青便趁此机会,有时候让大家不要楼道堆物,有时候就拉拉家常,问问谁家有生活困难,等等。

因为一首诗、一手字,赵秀青便与邻居们熟稔了起来。她发现,她再也不用操心楼道堆物这件事儿了,因为墙上有字,大家自然而然都不把物品堆到楼道来了,小朋友也不会在墙上乱涂乱画了。

走到赵秀青家门口,门外一个门神是她画的,门上两只小金鱼俏皮可爱,自然也出自她的手笔。

2020年,为了创建美丽楼组,赵秀青又创作了一组作品《十二生肖》,挂在了她家门外的楼道里,12幅画一字排开:鼠你有福、牛气冲天、如虎添翼……一共12幅,每幅便以一个生肖为主题,一个成语配一幅画。

连赵秀青自己也难以给这组作品归个类别。“书到极时书似画,画至妙处画如书”,大概是对她作品最好的概括。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作品的画框是赵秀青利用废报纸做的,她把报纸剪裁好,揉成杆状,再用墨水涂成黑色,粘贴在一起,便形成了最环保的画框。

社区活动“一呼十应”

除了书画,赵秀青还进一步参与到社区各项活动中去,例如红歌会、朗诵班、瓶子菜园,都有赵秀青的身影。因为书画,赵秀青与邻居相熟后,也把后者一起动员进了社区活动中,“五湖四海”的人都在这里找到了精神家园,快乐又满足。

赵秀青是退休后买房居住在这里的,但她的邻居们大多为租户,来自天南地北,租户的社区认同感往往较低,可这里的租户却因为赵秀青的缘故,一来就能融入社区,赵秀青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我对面的邻居是前年搬来的,去年已经开始参与瓶子菜园的项目,定期浇水忙得不亦乐乎;我楼下的邻居现在和我一起参加红歌会,一会儿还要一起去排练,明天要一起登台表演的呀!以前社区活动很难叫来人,现在谈不上一呼百应,“一呼十应”还是有的。

为了带动居民们参与的积极性,赵秀青发挥自己特长又做了一件事,她把社区活动的照片积累起来,做成了一本漂亮的手账。

翻开手账,第一页是几位志愿者的合影,大家拿着福字参与春节活动,照片下方的米老鼠是赵秀青手绘的,每一页上的装饰花纹或是赵秀青手绘,或是她找来材料拼贴而成,精致秀美,看得人爱不释手。在疫情期间的照片下方,她手绘了几个实验瓶和显微镜,显出几分妙趣。她说:“我用这种方式呈现活动成果,大家参与起来就更带劲了!虽然,这里很多人房子是租来的,但日子不是租来的呀!”

在赵秀青家中,记者还发现了一个“宝贝”。远看是一个“福”字,近看就别有乾坤了,“福”的每个笔画里还藏着乌龟、百合花、祥云、荷花、锦鲤等吉祥之物,是字还是画?此幅画是赵秀青原创的创意画!

赵秀青说,2019年农历新年前的两个月,她用狼毫笔慢慢勾线、涂色,创作了这幅画,新年时,她和志愿者一起把这幅福字贴在楼道里,送到需要帮助的居民家中……因为创作耗时很长,赵秀青很久没有作“福”字了,但她感到,邻里友爱的氛围永远留在了这些作品里,这些活动中。

迎春图里年味浓

旧年习俗永难忘

□记者 张翠玲  见习记者 姚怡

每到春节,家住芷江西路街道光华坊小区的93岁老人蒋振国爷爷,心心念念要完成三件事,画年画是其中之一,颇有仪式感。

2021年2月过大年,虽比往年略晚,但蒋振国2020年12月初就考虑起年画的内容。画什么呢?“羊年的时候,羊在人们心中的口碑好,我画了三只羊,寓意三羊开泰。猪年的时候,民间有人说猪有福气但也有说猪懒的,毁誉参半,我没有画猪,画了写有‘新春好’的红灯笼。”蒋振国沉思了一会儿,感慨道:“今年是牛年,这就比较难办喽。牛的口碑在人们心中也不错,但是一只牛画出来的形象不太好。”最终,蒋振国决定,今年一改往日画小图的习惯,画了一整版迎春图,绘画了春柳、燕子和灯笼等元素,再涂上一抹喜庆的颜色,春节的年味和春天的希望都有了。

蒋振国对自己的画有严格的要求,过几天要拿出画来端详检查,如若发现哪里不满意,就坚持要重画。“有时,重画一整幅来不及,我就重画不太满意的部分,画好了再剪切和粘贴上去。”蒋振国打趣地说,这是他独创的“打补丁”修改法。

要过年了,往年蒋振国心心念念的另一件事是请几个孩子吃团圆饭。“他们都是从农村来的,父母务工供他们在这里上学不容易,而党和国家对我这个老干部很好,我什么都不缺,能帮到别人一点就尽力帮。”蒋振国口中的孩子都是在附近上学的小学生,每个周末都来他这里练字学画,蒋振国不仅分文不收,过年了还请他们一起吃团圆饭。家长们不好意思地说:“应该是我们来报答您,哪有老师请学生吃饭的!”而孩子们则高兴地说道:“蒋振国比我的亲爷爷对我还要好。”听了孩子们的话,蒋振国哈哈大笑起来。今年因为疫情,和孩子们一起吃团圆饭的计划就取消了。春节是个国人普天同庆的传统佳节,坚固、深厚的风土习俗和民族文化,年年不息,亦有更迭和传承。

过去,老闸北的房屋多是自建房,房前屋后有些许空地,一年到头,居民们习惯将家中碗橱桌椅统统搬到屋外,用水冲洗,再自然晾干,家中腾空后,方便男人们打扫除尘,女人们洗衣衫被褥。

住所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后,就开始拾掇自己,人们也许一年中都穿旧物,但在新年里是一定要翻新“行头”的——新衣、新帽、新鞋。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变好了,家中脏了乱了,随时可以请钟点工打扫。

其次,开始写春联、买年画、买“门神”,张贴在门上图个吉利。现在,春联一部分是买的,一部分是送的。买来的大红的、烫金的春联,看上去喜气洋洋;送春联活动多是社区举办的,召集书法达人挥毫泼墨,为居民写春联。

再次,是要购买、备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过去,物质匮乏,鸡鱼肉蛋和蔬菜都限购,为了准备年夜饭,主妇们需要早早排队凭票买。每户磨粉磨面,包汤圆,做年糕,取“团团圆圆”“年年高”之意。到了大年三十这一夜,鸡鸭鱼肉、年糕汤圆、糖果点心都要准备好了。一家人围成一桌吃团圆饭,饭后吃着点心、聊着天、收看春晚。而居委会工作人员此刻不得闲,打着手电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巷道摇铃喊话,提醒人们小心火烛。居委会沿袭了这一传统,现在春节,依然有工作人员值班,有些居民区只摇铃不喊话了。

蒋振国回忆道,每年除夕这一天,他和夫人都会为5个孩子准备好新衣,叠整齐放在床头,顺便给他们枕头下面塞一个大红包,让孩子们压着红包睡觉,又称压岁钱,保佑孩子们岁岁平安。

“我感觉现在的人真是幸福!”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的蒋振国十分感慨。他依稀记得,1982年生活物资限量供应,春节期间鸡蛋每户3斤,鸡每户1只,糖每户3斤,花生每人6两,瓜子每人半斤。平日里,份量比春节还要少。当时,纵使物资不足,过年走亲访友依然不空手,以蛋糕、苹果、香蕉为礼相送。蒋振国回忆起一个春节送礼的小故事:他曾经买了一个鲜奶油蛋糕送给哥哥家,后来哥哥又送给三弟,三弟又送给妹妹,最终妹妹将蛋糕送给了他。一周过去,蛋糕送来送去都发霉了,大家直叹可惜!

旧年在万家团圆中结束,新年在欢声笑语中开始,美好的前程,幸福的生活,再出发,去奋斗。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天目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