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专题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6月2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从用典读懂执政智慧

善用妙喻、善讲故事、善引典故是习近平总书记话语体系的特色。本报通过梳理习近平的重要讲话、署名文章等,精选出总书记多次提到的妙喻和典故等,让我们社区居民跟着总书记引用过的诗词典故,去探寻和领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方略和智慧。

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贾谊名篇《过秦论·下篇》中的这句话,提出了治国理政的一个基本方法。那就是,“变化因时”,一切从实际出发。既尊重国情和传统,又不囿于历史、故步自封;既要借鉴国外经验,又不照抄教条、照搬外国。

习近平明确指出:“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从实际出发,最重要的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出发,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在比利时欧洲学院的演讲中,习近平还把中国的特点总结为五点:第一,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第二,中国是经历了深重苦难的国家;第三,中国是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第四,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第五,中国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国家。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作出符合实际的决策部署,需要思考的正是这样的国情。

■【原典】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西汉]贾谊《过秦论·下篇》

■【释义】

贾谊是较早对秦史进行深刻反思的政论家,在《过秦论·下篇》中他剖析秦土崩瓦解的原因:秦朝暴政导致君臣离心、士民不附,子婴处于“孤立无亲,微弱无辅”的境地。从而说明:秦之亡,非在外力,而在自身。

贾谊提出:“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君子治理国家,要考察上古的历史,验证当今的时事,并通过人情事理加以参验,从而发现治乱兴衰的规律,探求适应形势变化的方法,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如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他认为汉文帝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警惕重蹈秦亡覆辙。

(《习近平用典》第二辑)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天目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