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十分钟,是很多中小学生最开心的时光,在大家的印象中,课间十分钟同学追逐奔跑、打打闹闹,欢声笑语响成一片,是学生时代的常态。但近些年,在不少地方的中小学校,这“课间十分钟”似乎越来越安静了。 那么,“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是怎么出现的? 在一项调查中,59.5%的受访家长归因于一些老师图省心,要求学生课间保持安静,59.1%的受访家长认为最初是因为空气不好,学校让学生少外出,后来成了惯性,54.7%的受访家长认为是学校担心学生自由活动有安全隐患。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说:“怕学生一旦动起来就容易受伤,现在所有的学校都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凡是有可能会让学生受伤的活动,包括体育课必须要上的,比如说前滚翻、后滚翻、跳马都取消了,这个也可以说是因噎废食吧!” 王登峰认为,束缚孩子的课间十分钟,主要还是学校老师思想上的“怕”字挡道,保障学生安全,变成了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头等大事”。在问卷中,对于转变“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64.7%的受访家长希望教师不拖堂、不变相占用课间时间,60.6%的受访家长期待相关部门出台指导意见,督促学校改进,而有49.4%的受访家长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安全有益的课间活动。 事实上,为确保学生课间休息娱乐的权利,教育部近日已经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其中,《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二章第十二条中明确规定,“不得限制学生课间出教室活动”;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则进一步强调“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 安全是底线,但安全并不能成为束缚手脚、“圈养”孩子的理由,不能为了“不出安全问题”而“因噎废食”,以“牺牲”学生的“课间十分钟”来确保安全。一句话,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请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吧。 (央视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