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家欣 整理报道 改革东风掠过田野,有些事悄然发生着变化。而在上海西北角的一侧,桃浦正悄悄酝酿着巨大的变革。在以农业作为主导产业的一千余年后,桃浦忽然成为了受工业追捧的热土。 上海赫赫有名的工厂“遍地开花” 桃浦虽然地处远离上海城市中心的乡村,在上海改革开放之初却毫不落后。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一出手便是普陀乃至上海赫赫有名的璀璨新星。英雄金笔厂、上海橡胶厂、上海(牡丹)油墨厂、上海染化八厂、上海振华造漆厂、上海制药二厂、上海中药一厂、上海(凤凰)毛毯厂……,29家国营工业大中型企业纷纷落地桃浦。 1979年1月,公社一号仓库、二号仓库建立,自此开始了本乡仓储业。1981年3月1日,公社与上海汇明电筒厂联营的桃浦联营厂创办成立,成为桃浦乡第一家工农联营企业。星星之火,已然燎原。 据统计,1978年到1992年,桃浦本地的大小联营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达110家之多,借助交通便捷的优势,逐渐形成了化工、纺织、机械、轻工四大工业行业。而在1972年,桃浦人民公社才刚设立工业组,社办和大队办的工业企业仅30余家。1991年,桃浦乡8个村的工业利润个个超过了百万元,这在上海市郊是头一个。桃浦农村工业的名号,在上海滩彻底打响。 教育改革“春暖花开” 此时也是教育、医疗等服务质量飞速提高的时期,社会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节奏同步同轨。大约在1987年,桃浦乡政府提出了“教育立乡、科技兴乡、以法治乡”的规划,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改革上投入了较大的力度。 1978年,桃浦乡撤销了公社教卫组,恢复中心校区体制。1988年至1993年,桃浦先后建成了桃浦中学和新华、槎浦、红光、华东等5校教学楼,并完成其中4校的10套配套工程,扩建了中学的厕所和操场,配置中学语音室、微机房、英文打字房以及各小学仪器设备,总投资160.1万元。 而在成人教育方面,桃浦人在1978年迎来了“春暖花开”。1979年,国家教育部规定,1969年—1980年的初中毕业生必须重新补课,1980年,春光农民业余中学和桃浦人民公社农民业余中学相继成立,桃浦的青年职工们得以“双补”(补文化、补技术)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中专学校——上海化学工业学校亦位于桃浦真南路,曾在1980年被确认为全国239所重点中专学校之一。该校1970年停办,在1978年复校。 短短的十五年,桃浦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百业待兴,百花待放。 摇身一变成工人农民的腰包变鼓了 告别了看天吃饭的农民生涯,桃浦人走进工厂成了工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有了工资。口袋里的可支配收入多了,生活逐渐变好了。 “新杨村在当时是桃浦最穷、最落后的地方。改革开放前,我归属新杨生产队二队,即便是村支书,一天也就10个公分,5分钱一个,一共5角。农民不像城市市民分配粮票等,凭工计分不够生活所需,只能通过口粮地(自留地)种点蔬菜等‘自供自结’。自1978年后,桃浦的农村工业兴起,大量农民得以进入工厂,人均收入直线上升,到改革开放15年左右,基本追上城市市民的收入水平。” ——时任新杨村支部书记 庄妙发 从当年的数据对比可以了解到,1978年桃浦人均年收入为309元,到了1990年人均年收入为1670元,而到了1993年,这一数字为3428元。甚至1993年的人口数还要比1978年略低,可见改革开放带来的影响之大。 改革开放最初的15年,同样也是桃浦人生活方式变革最大的时期。 “农村工业的联营方式,其实是为上海整体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互补作用’。工厂在城市中没有土地,也没有劳动力,而农村则迫切需要引进新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改善农民的生活。曾经的农民一年到头没什么收入结余,当地人戏称为‘吃过用过,拍手通过’,但当农工联营的方式推广后,农民除了留一部分口粮田,又拥有了可支配的收入。在1990年代初,桃浦农民能有2500元左右年收入,生活与以前相比已是天差地别。” ——时任桃浦乡副乡长、桃浦撤 乡建镇后任副镇长 刘富根 生活质量的提升莫过于体现在对财产的支配上。上世纪80年代后,因经济收入提高,银行储蓄金额年年增长。据统计,1983年中国农业银行桃浦营业所的农民储蓄金额为488.9万元,1990年为1427万元;1984年桃浦信用合作社的农民储蓄金额为307.4万元,1990年为3292.9万元。 近十倍的储蓄增长从侧面反映了可支配收入的骤然增加,也大大将桃浦人的购买力提升了不止一个台阶。 当时的桃浦乡政府曾分别在1978年和1988年对本地的302户、1154人进行2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978年的抽样对象中,购买彩色电视机1台,占每百户的0.33%;1988年,购买彩色电视机77台,占农户总数的25.5%。 此外,1988年,桃浦人购买电风扇、自行车、手表的数量分别达到558台、707辆、806块,百分占有率分别从1978年的7.62%、86.09%、120.52%,上升到1988年的184.77%、234.1%、266.88%。 可见,到上世纪90年代,桃浦人的消费水平已经明显升级,吾伲生活“美滋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