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方(永汇新苑) 五月,春暖花开,为了做好垃圾分类的宣传,我们来到上海陆地的最东部,面朝大海的上海老港废弃物处置有限公司(下文简称:老港),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镇,正随着垃圾分类的如火如荼地开展而名声遐迩。 老港掩映在绿树丛中,是上海最大的民用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理场所。也就是在这片海滩上,老港由早先的生活垃圾堆埋场发展成为以高科技为手段,集生活垃圾收集、分拣、回收利用、最后进行堆埋或焚烧无害化处理的公益性大型废弃物处置基地。老港的填埋技术在全国领先,垃圾焚烧后排放的烟气排放达到“欧2”标准,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也创造大量生产生活资源。 老港“胸襟坦荡”,收纳了全市近三分之二的生活垃圾,作业场地也从当初的4.1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29.5平方公里。老港人说,我们从事的是慈善事业,是造福社会和人民的事业。我们是处理垃圾的人没错,但我们人不垃圾,心灵是洁净而高尚的。我们要不忘初心,坚持神圣岗位,辛苦我一人,清洁千万家。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老港,我们上海市民开门的头一件事,就是尴尬。 在这里,我们看到先进的垃圾处置设施、看到科学的回收处理系统、看到化废为宝的丰硕成果、看到垃圾资源化后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然而,这一切的实现,都有赖于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分类。 源头在哪?在上海每一个市民家里,在上海每一个居民的日常行为里、行动中。垃圾分类,将成为上海市民的新时尚。 有人说江山易改,积习难移;有人说知易行难。总之,对今年七月开始实施的垃圾分类法规,似乎疑虑重重。虽然要使垃圾分类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确实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但我们要相信市民好习惯的养成,相信社会的约束、相信政府的执行能力,相信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的目标都能实现。 回望源头,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不随手乱扔垃圾,搞好垃圾分类,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就会永远陪伴在我们身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