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桃花潭水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1月0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因流沙河的一首诗

文 王元祚(阳光一委)

诗人、学者、文字学家流沙河先生驾鹤西行了,我不胜感慨!

我与诗人流沙河无缘谋面,但在三十三年前,我在安徽教高中语文课时,因为选了流沙河的《理想之歌》作为开学第一课,有了后面与学生们几十年师生友情的故事。

那是1986年秋季开学,我从新疆调到安徽铜陵县二中已经四年了,学校安排我教高一两个班级的语文课,并兼一个班级的班主任。三十多年后,当年的一位学生在书信中这样写道:1986年9月,坐落在铜陵美丽天井湖畔的铜陵县二中,一群懵懂顽童带着美好的憧憬,走进高中高一(三)、(四)班教室。开学第一天,一位穿着格子西服、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中年老师走进教室,他就是我们两个班的语文老师兼(四)班班主任王元祚老师。

学生随后接着写道:他给我们每位学生印发了流沙河的诗《理想之歌》,真新鲜!他充满激情地给我们先朗诵了一遍,接着又带领全班同学一起朗读:“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老师边读边讲,把我们带进诗歌中的意境,把同学们的心紧紧抓住,不容你半点分神。诗人用一连串的比喻和顶针的修辞手法,构成排比的语言力量,在我们这些少年的心中激荡起洪波大浪……

现在回想起来,当年我给这届学生上的开学第一课,虽不能说是为学生扣好了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但是起码让诗歌的激情力量、磅礴气势,通过哲理把少年的心引向了远方。诗歌把抽象的概念变成生活的具体画面,变成了可触摸的“理想”境界。于是,这“理想”的种子种在了少年们的心田,慢慢生根、发芽、成长,伴随学生们从天真单纯的少年时代走到中年。

在铜陵工作六年后,我调回上海继续教书,这三十年里,我回去过很多次,见到当年的学生们在各行各业努力工作,每次见面我们都有说不完的话,这让我们的师生友情愈加浓厚。

学生在信中继续写道:三十多年岁月匆匆,今天,我们回想当年,仍然激动不已。这一路走来,尽管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命运遭际有别,但诗人作品中的理想之路、前方目标,始终激励着我们前行。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不管顺利或曲折,那诗中的力量不断激励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奋斗前行。我们记得老师的期望和鼓励,你那温暖的目光如在眼前。当我们回头再寻找这远去的画面时,一切又是那么地清晰,那么地难忘!

自称“成都文人”的流沙河先生走了,诗歌爱好者和所有崇敬他的人们,祝愿他在天堂安息。我是受到流沙河作品影响的后辈,在这里怀念影响过我们的一代作家诗人。

我的学生朋友们,乘上诗人的理想之马,挥鞭继续启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桃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