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浦江财富

版面概览

上一版   

 

2021年03月1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3·15”金融机构开启集中宣传

消费者要防骗要“避坑”

□记者 崔烨

又一个“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到来,沪上金融机构及同业纷纷出手,整理出不少“防骗宝典”——

“十个凡是”防网骗

随着互联网信息的海量冲击,网络诈骗日趋明显,骗子通过在网络上伪造身份、包装信息,获取被害人的信任,进而获取不法收益。来自平安普惠上海分公司提供的案例:家住浦东的吴小姐在某国内婚恋网站上认识一名男子并添加微信,聊了半个月后,吴小姐对此男子颇有好感,随后该男子称自己玩网络彩票赚了不少钱,推荐吴小姐参与。吴小姐点击该男子发送的链接,打开了名为“重庆时时乐”的网站,并根据该男子的引导,向2个个人账户和2个公司账户先后充值45万余元,几天后,该网站无法体现,男子也随后“失联”。

平安普惠提醒,防范网络诈骗,牢记“十个凡是”:凡是自称“公检法”要求汇款、凡是要求汇款到“安全账户”的、凡是通知中奖但要先交钱的、凡是通知发生意外要求先汇款的、凡是电话中索要个人和银行卡信息的、凡是要求开通网银接受调查的、凡是通知你宾馆开房接受调查的、凡是要求登录指定网站查看“通缉令”的、凡是自称领导要求汇款的、凡是陌生网站要登记银行卡信息的,都是诈骗。看牢自己的“三匹马(码)”,即密码、验证码、二维码。

此外,近年来大批不法分子将目光聚焦在了非法套取个人信息,用于不当获利。典型案例:近日,罗小姐的资金周转遭遇困难,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她通过微信结识了小李,小李称自己是某知名贷款平台客服,只要罗小姐将身份、房产、车辆、贷款等个人敏感信息系统,他可以带罗小姐“操作”贷款。几天后,罗小姐收到放款成功的短信,但款项却迟迟未到,再联系小李发现已经“失联”。原来,所谓的小李,拿着罗小姐的个人信息,在其他借款平台骗取了贷款。

对此,建议消费者在提供个人信息前务必多渠道确认平台官方客服,下载APP也要认准官方渠道,切勿轻信网络搜索的结果。

保险理赔避“踩坑”

牛年伊始,来自监管部门数据显示,2020年保险业赔付支出1.4万亿元,同比增长7.9%,连续五年突破万亿元。各大保险公司在改进理赔服务上也不遗余力。

最近,一则“客户申请理赔4万元,保险公司改赔30万元”的真实故事更是引发热议——去年11月,四川成都某女士被医院诊断罹患“早期胃癌”,想到自己曾购买过中宏保险的一款防癌险,于是通过微信服务平台提出了“原位癌保险金”的理赔,索赔金额为4万元。

中宏保险在审核中,经过调查走访确认该客户所患的“早期胃癌”符合合同中约定的恶性肿瘤及特定恶性肿瘤释义,理应获得30万元赔付。公司随即通过营销员联系到了该客户并说明具体情况,请客户重新递交了理赔申请,并最终成功获赔30万元,比此前客户主动申请的金额高出整整26万元。

但在现实中,显然不是每一位保险消费者都能像上述女士那般幸运。虽然理赔服务效率正在不断改善,但专业的保险条款为了维持严谨性,合同中必然会涉及到不少专业术语,对于大多数“保险小白”来说,难免有些艰涩,这也成为大部分纠纷的根源。消费者如何才能规避保险理赔时的风险?请牢记《保险理赔避坑指南》——

●投保时,必须仔细认真核对,特别是针对健康状况的告知内容。

●及时办理银行转账的授权,避免因为耽误缴纳保费,而致使保险合同失效。

●妥善保存保险单,记下公司名称、险种名称、保单号码及保险金额。如有遗失或损毁,及时申请补发。

●仔细查看保险合同中的内容是否和代理人诉说的一致,及时提出质询。

●确认投保前,务必了解清楚保险责任,必要时多渠道多途径向保险公司热线及其他代理人或律师请教。[务必事前了解保险责任]

●亲自填写保单回执,充分享受犹豫期赋予的权利。

●将投保情况告诉家人和亲朋好友(特别是受益人[加一点,分别持有旧版和新版重疾的客户理赔注意事项])。

●随着重疾险新规正式落地,陆续发布的新产品对于重疾的定义更加明确,也更符合当今的主流医疗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消费者在重疾险新旧切换过渡期间投保了旧版重疾险,不少产品都有“择优理赔”政策,理赔时同一病种如遇新旧规定不同,可以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条款进行理赔。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桃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