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元祚(阳光一委) 最近在新闻媒体上,有关新疆棉花的新闻十分“热闹”,了解下来,原来是西方某些国家的恶意攻击。听了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的评论后,我个人表示十分赞同,新疆洁白的棉花决不容许西方政客的抹黑!那些“傲慢与偏见”,居心叵测的诽谤,其真正目的大家都心知肚明。我想说的是,是非黑白不容颠倒,我们决不能相信那些无中生有的谎言。 这件事情的迅速发酵,让我不由得想起自己曾经支边新疆19年中那9年的农场生活。那是三秋大忙时节,盛开的棉花从脚下直铺到天边尽头,如同皑皑白雪一般。当年还没有自动化的机器设备采摘棉花,全靠人工。为了尽早把丰收的棉花收回来,大家起早摸黑,顶着星星出工,披着月亮回家,在棉花地辛勤劳作。早饭和中饭都是食堂用牛车拉到地头边,每人一个馒头一勺菜。手工摘棉花,是很费时间的活,工作时间长才能见工效,好在多劳多得,能调动大家生产的积极性。 绑在胸前装棉花的口袋,在双手飞快的采摘下很快就鼓起来,装不进了就要倒进一个大背篓,背篓装满了就要背到地头的棉花堆前过完秤后倒出来,然后回到地里继续劳作。手快的老乡一天能摘一两百公斤,而我一天只能收获几十公斤的成果,技术和体力都不能同他们相比。时过境迁,如今新疆的棉花收成绝大多是靠机器自动化采摘,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这是科技进步的缩影。 前不久在手机微信视频中,看到一首题为《兵团在哪里》的诗歌,诗篇气势宏大,激情洋溢地讲述了兵团创业的辉煌历史,赞扬了兵团精神。回想当年,军垦战士们睡的是地窝子、喝的是涝坝水,艰苦创业,英勇奋斗,在戈壁荒滩上建起了石河子新城——被诗人艾青誉为最年轻的绿洲新城。兵团的荣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里留下了无比光辉的一页。 我为自己年轻时曾经是新疆的一名采棉工而感到骄傲自豪,曾经的我们在天山脚下那片土地挥洒过汗水,创造过物质财富,也感受过辛勤劳动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