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群英会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1月0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为精神病患者撑起一把保护伞

访天山社区蓝天心韵心理辅导服务站

“蓝天心韵”两位掌门人,右为朱明德、左为夏维潜

记者 陈毓磊 特约记者 姚志康

天山社区蓝天心韵心理辅导服务站(以下简称“蓝天心韵”)是一家专事服务精神病患者和家属的社会组织,成立于2013年。采访那天是10月8日,两天后的10月10日便是第27个世界精神卫生日。采访便从这个日子聊起。

记者查阅了资料,201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时,国家卫计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王斌向媒体介绍,据国家严重精神障碍管理信息系统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登记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429.7万例,患者管理率达到73.2%,其中96.9%患者病情稳定或基本稳定,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患者高达83.6%。患者男女比例为1.07:1,男多女少。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目前世界上精神病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到2020年精神病将成为使人丧失劳动能力的五大疾病之一,将严重影响世界的发展。

作为社区社会组织的“蓝天心韵”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法人朱明德向记者诉说故事。

构筑起社区家庭的护卫“防线”

朱明德曾是一名公务员,退休前在天山路街道办事处专职从事“精防”工作十余年。2012年老朱到龄办理退休,时逢国家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把一部分可以由社会组织承担的事务从政府机构中剥离出来。街道便让老朱换个身份,继续从事他的“精防”老本行。另外给他配了一位同庚的退休居委干部夏维潜做搭档。2013年6月,一将一卒的“蓝天新韵”开张了。街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与“蓝天心韵”合作,建立起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所等部门参与的适合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庭服务需求的社区精防工作体系。

老朱再三强调,社区精防工作是涉及多部门的综治体系,那张工作网络是早已编织好了的,他特别感谢分布在18个居民区的居委精卫分管干部和广大患者家属对这项工作的支持。“蓝天心韵”作为这张防护网的牵头人,维护日常管理,诸如社区内精神病患者的动态管理,负责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咨询、危机干预、政策援助、心理健康宣传等精防工作,为防范患者肇事肇祸提供保障。其中,对家属的心理辅导和看护业务指导是较为重要的一项工作。每年邀请专家、医生,定期举办讲座。“蓝天心韵”的工作原则:“三清三落实”,“三清”为底数清、病情清、去向清;“三落实”为服药落实、监护落实、康复落实。既是工作原则,更是这个社会组织工作内容的高度概括。

精防工作者社区安定的维护者

精神障碍患者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经常会受各种可怕的幻觉支配,做出自己不能控制、常人无法理解的行为。老朱向记者介绍,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危机干预主要是将发病患者送入区精神卫生中心进行及时治疗。“蓝天心韵”已保持社区五年未发生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的记录。但,你不知道其中哪一位在哪一天复发、惹事、闯祸。过去常说:菜花黄,痴子忙。老夏说,其实不然,从这些年的观察看,不是春季发病的也很多。最近,迎进博,这根“弦”绷得更紧了。

本街道某小区有一户家庭,一家三口都是精神疾病患者,父子俩患有精神分裂症,母亲受“传染”,患有感应性精神障碍。父亲李强五十多岁,病休在家,老是认为家中自来水有毒,宁愿跑到外面的饮用水供给站接水使用。二十多岁的儿子李明长期待在家中,闲来无事,经常对着窗外大吼大叫,窗下是一所幼儿园,李明的行为容易惊吓到幼儿园的小朋友。老朱和老夏想送这家人到医院做进一步诊断治疗,可犯了难。你进不去这户家庭。这户人家就像做特工似的,设定敲门暗号,对不上暗号他们一概不开门。老朱和老夏想了个断电的办法“引人出门”。拉闸后,这户人家忙着开门查原因,守候在门外的老朱老夏和民警等一干人,乘势将这家人“制服”。送入区精神卫生中心治疗。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一家三口开始慢慢接触外界,也愿意与邻居交流了,还经常结伴来“蓝天心韵”参加健康讲座。

据老夏介绍,“蓝天心韵”与天山路派出所合作,平均每年送30名左右患者进入医院治疗,老朱老夏和18个居委精防工作者成为社区安定的维护者。

“我们要是不帮,谁来帮他们?”

某小区有一单亲家庭孩子罗浩,今年18岁,母亲身有残疾,腿脚不便,把市区的房子出租后在浙江某县租房,靠房价差维持生计。某天,罗浩走失,身上只带了一张社保卡,晚上八点多钟被青浦徐泾镇派出所民警送到天山路派出所。老朱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到派出所,接触小罗后,发现这孩子的神志有问题,老朱连夜将罗浩送进区精神卫生中心,医生诊断后,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罗浩家人不在身边,而且,还没加入医保,住院需要预支一笔不菲的资金。老朱经请示街道分管领导后,为其垫付了医药费。

第二天,老朱立即通知居委精防干部,并配合居委干部用最快的速度,帮罗浩办齐了医保、低保和重残无业等一系列救助手续。孩子母亲赶到上海后,发现所有的事都办的妥妥的,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位残疾母亲还上了老朱垫付的费用。类似帮助罗浩办理重残无业补贴手续的案例几乎每年都会遇上,老朱说,家里不出现精神病患者,谁搞得清如何办理相关手续?那些家属往往是不知所措,而我们恰恰又是做这一项工作的,我们要是不帮他们,谁能帮他们?老朱老夏的恻隐之心让患者家属们心里暖暖的。

最棘手防不胜防的流动患者

市精神卫生中心要求各街镇为每位精神疾病患者建立“一人一册”的病情档案,目前天山路街道登记在册的精神疾病患者共有570余人,还不包括隐形患者、未上报患者和外来人员患者。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强,在册患者的管理也越来越难。根据规定,病人出院后,每一季度都要进行一次回访。如果患者一旦失访,万一患者在外地肇祸出事,责任仍然归属于信息档案所在地。本街道某小区有一位大学本科学历的中年患者范女士,2014年离开上海,失访两年多。2016年9月,范女士在广西某救助站被找到,之后被遣送回上海。老朱老夏得到消息后立马通知其家人,并将范女士送进医院治疗。经过一年多治疗后,范女士情况稳定。

几年前,曾有一位来自辽宁大连的患者程兰,未婚生子,租房在天山三村,自己一边打工一边养育孩子。程兰患有精神分裂症,曾5次被送去区精神卫生中心治疗。据她本人陈述,早年她在深圳打工时结识一位男友,该男友自称在韩国领事馆工作,并且承诺,如果程兰来上海找工作,可以帮她落实岗位。程兰对此深信不疑,几度冲到韩国领事馆要找这位“韩国男友”,自然是毫无结果。她的举动引起公安部门的关注。“蓝天心韵”联系其家属和其户籍所在地镇政府。经过长时间的协商后,终于为其儿子落实了大连当地某学校就读。老朱还亲自将程兰母子二人送回大连,把病情档案转至当地政府部门。

老朱还透露了一个情况,天山路街道老年居民比例大,相对应的是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年患者比例也高,这部分患者在精神疾病患者中占比超过10%,未来还会更多。而这部分患者对公众安全不构成威胁,倒是给家属带来不轻的负担。

老朱说,“蓝天心韵”身处精防第一线,上为政府分忧,下为家属解难,在今后的服务中,将更多的投入科普宣传教育,让社区居民更多的了解精神卫生和预防心理疾病的常识,并动员更多的志愿者加盟精防队伍,为社区精神疾病患者撑起一把保护伞,为社区安定和谐构筑起一道护卫防线。

(为保护精神病人及其家属的隐私,本文当事人采用化名)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