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姚志康 提起“旧区改造”,让人联想起“棚户区”、“下只角”等久违的名词,更早年代还有“滚地龙”、“草棚棚”、“江北棚”等贬义词。长宁区于2013年完成成片旧里改造任务,拔了当时8个中心城区的头筹。时值改革开放40周年,笔者和家乡老少读者聊聊“棚户区”和“旧区改造”的故事—— 棚户区 与上海开埠后移民相关 上海近代开埠之前,与江南水乡并无二致,处于农业社会。过去的老上海人还会说:“到城里去”。指的就是南市,清朝上海道台衙门设在南市的城里(现在仅存一小段城墙),城外就是广袤田野和自然村落。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敲开了“五口通商”,上海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近代工业的出现,尤以苏州河两岸的民族工业为甚。工业的兴起需要大批劳动力走出田间,走向车间。仅上海本地的劳力远远不够,大量移民(以江浙为主)便开始涌入上海,江苏移民中又以苏北地区的移民最多。上海本地人称苏北人叫“江北人”,把苏北老乡居住的地方叫“江北棚”(带有歧视)。 从1842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移民潮”,让开埠前不足10万人口的上海小县变成520万人口的远东第一大都市,接纳了超过本土人口50倍以上的外省移民,这些移民中苏北移民约占40%以上。其间,每遇水旱蝗灾或是战乱,如抗战爆发,都是出现移民的高潮阶段。 棚户区 与本地老宅子犬牙交错 苏北移民到上海,初始是摇着小舢板从吴淞江(北新泾以东称苏州河)进入上海,便在苏州河的河湾港汊停泊,上岸拾荒、打短工为生。待有了稳定营生后,弃船上岸,落脚定居。20世纪初,苏州河沿线出现大量的工厂。因此,上海最大的棚户区“三湾一弄”(普陀区的潘家湾、谭子湾、朱家湾和药水弄),长宁区的“苏北里”等棚户区都分布在苏州河沿线,并靠近本地宅子。因为,靠近苏州河就是靠近工厂,便于寻找“饭碗”;靠近本地宅子,是周边有空地,便于落脚。这就形成了老宅子与棚户区犬牙交错的地域风貌。如“三湾”里的潘家湾、朱家湾便是潘、朱两姓族群繁衍之地,老宅子初建于明朝。在“中远两湾城”建造前,江边有一条路叫潘家湾路。1953年光新路拓宽前的原名就是“朱家湾街”。谭子湾则是纪念晋朝吴兴太守虞谭而起的地名。 长宁同样如此。由西向东记叙:北龚家宅(芙蓉江路仁恒河滨花园)东侧是“苏北里”(今虹桥新天地楼盘);李家门陷落长宁路1895弄棚户区的包裹;高家巷(今玉屏南路560弄)西侧是“解放里”;林家宅(遵义路)西侧是“小河南”。沿长宁路的范更浪(今长宁新城)、朱家宅(今中山公寓)、苏家角(今园林天下楼盘)、卢薛宅(今兆丰大厦等高层)等等老宅子都被棚户区包裹。著名的棚户区“西新街”挨着姚家角,宣化路上的孙家宅、诸安浜都和棚户区密不可分。 棚户区 从“滚地龙”到简易房 棚户区在过往的岁月里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存在。笔者的故居高家巷后宅紧挨着“解放里”,目睹着“解放里”民居从解放后到80年代动拆迁的演变过程。听老辈人介绍,“解放里”的土地原是高家巷本地人家的农田,现在的玉屏南路1958年之前是苏州河一条支流,在今天的娄山中学(原古北中学)内向北流向苏州河,拐弯处的农田成了“解放里”苏北移民的落脚处。老辈人告知,当初这些苏北难民用毛竹在地上搭一个“人”字型草庵子,人进出需要躬身弯腰,这就是“滚地龙”的由来。待有了一点经济能力后,便建起篱笆当墙(篱笆里外糊泥巴石灰),芦苇稻草铺顶的草屋,这就是“草棚棚”的由来。解放后,经济能力进一步提升,富裕些的苏北人家,盖起砖木结构的平房或两层小楼房,能力差一些的人家,把草棚棚的墙壁换成单砖砌成的墙壁,上盖还是草顶。笔者的不少小学初中同学就居住在这样的草顶简屋里。每遇台风季节,便用油毛毡铺在草顶上,油毛毡上攀着粗麻绳,绳的两端坠上大石块,以防大风掀掉屋顶。这样的住房条件维持到“文革”爆发。 十年“文革”时期,棚户区面貌发生悄然改变,不是官方所为,而是百姓自己解决。当时的苏北移民已有了第三代,甚至第四代了,急需改变住房匮乏的状况。改变的机遇有二,一是房管部门被“运动”所扰,办不办执照眼开眼闭;二是百姓发明了“煤屑砖”。计划经济年代,砖头瓦块都是计划供应,老百姓采购不易。不知谁发现天原化工厂电石车间生产乙炔气体的下脚料“电石污”是制砖的好原料。早先厂方要花钱清除这些污染农田的电石污(成膏状)。发现其利用价值后,厂方开始无偿奉送,后来需要花两元钱买一板车。于是,购买者把板车挡板加高,装多装少都是2元钱。电石污拌上煤屑(工厂烧大炉都有),装在一个模具里,用铁夯砸实后,打开模具,将煤屑砖放在太阳下晒干。上海方言“砸”叫“敲”,俗称“敲煤屑砖”。一块煤屑砖抵上六块标准红砖。于是乎,棚户区里家家“敲煤屑砖”。买不到钢筋,用捡来的废钢丝废铁条做龙骨,自己浇筑混凝土桁条(盖楼的房梁)。像燕子垒窝似的翻盖起新房。到“文革”结束,草棚棚历史也随之结束。 推倒草棚简屋,煤屑砖造楼房,两层不够造三层;三层不够造四层。以致于在这些棚户区里出现了许多“一线天”,两户山墙之间只能见到上方天空的一线光亮。(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