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姚志康 采访谭锡良之前,收到街道发来的上报谭锡良“全国模范司法所长审批表”,打开邮件,记者愣住了。原以为谭所长是个年近花甲的老同志,却原来是一个70后。出生年月栏里清晰地填写着“1971年5月”,还在“不惑”的年龄段啊!是啥原因让正当旺年的谭所长显得有点“苍老”?带着疑惑,记者采访了谭所长。 苍老原因20年只睡半夜觉 谭锡良的履历不复杂,18岁离开山东省新泰市果都镇大谭村老家,当兵入伍,成为上海武警总队的一名战士。从士兵干起,班长、排长、中队长(连长)、大队长(营长)一直干到副支队长(副团长),授中校衔。入伍前的小谭只是个高中毕业生,还没踏上社会,更没接触过其他职业,当兵入伍报效国家是他最崇高的理想,当一名职业军人自然成了小谭军旅生涯的动力之源。小谭战士只用了四年时间,就从普通一兵晋升为排级干部,而且是作为“优秀班长”免试进了武警南昌指挥学院学习,直接提干。在需要考试入学的部队能获得免试之待遇,对于农家出身的小谭战士而言,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天道酬勤的必然结果。 谭锡良服役的上海武警某支队的警卫任务十分繁重,守卫的不仅是虹桥机场、外国驻沪领事馆等重要场所,还担任中央领导和外国政要到沪访问时的警卫任务。从当班长开始,他承担的都是一线的指挥、管理职责,查岗查铺都是夜间进行,不是先睡上半夜,下半夜起床巡查,就是上半夜查岗,下半夜睡上几个小时。经年累月,加上大运动量的军训,身先士卒的谭锡良怎不显得苍老?由此,他连续三年荣获“优秀带兵干部”称号。采访那天,谭锡良起身迎客,左腿一瘸一拐。记者问之,他告知当年在军训时落下的伤病,膝关节、踝关节等多处损伤。 记者直言相问,既然理想是当一名职业军人,为啥在43岁那年转业?谭锡良沉思片刻,答道:“43岁还在副团职位上,是个尴尬的年龄,再上升的空间很小,继续服役又干不了几年,迟早要脱军装,不如趁着不算老,改弦更张吧,我对得起当年提干时‘献身武警事业20年’的承诺,我在部队干了整整25年,所以,我是高高兴兴地来到地方,来到咱天山街道。” “那感激的眼神让我有了成就感” 2014年1月1日,谭锡良脱下军装告别部队,穿上便装来到地方。当年3月初,来到天山路街道报到,分配在综治办。第一份工作是负责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和刑释人员管理。谭所长不便告知翔实数据,说了“两个第一”,即吸毒人员和刑释帮教人员在全区10个街镇中数量排位均是“第一”。可见任务之繁重。在戒毒帮教中有一句警语:一次吸毒,终生戒毒。许多吸毒人员就是挣扎在吸毒——戒毒——复吸——再戒——又复吸——再再戒的魔圈中。这一特殊群体生活在灰暗世界里,受到亲属和外人的鄙视。但,他们也有生存权,社会不能抛弃这部分人。帮助他(她)们迷途知返,就成了综治干部和禁毒社工的神圣职责。谭锡良便开始走进这群人的身边,和他们交起朋友。每当和对象谈话结束,对象满是感激的眼神,让谭锡良心里暖暖的。他对记者说,我觉着很有成就感。 从军人到公务员,谭锡良的角色转换完成得很快。他说,让他感觉部队和地方差别的是一次任务布置。他到任不久,街道开展非机动车整治,头天开会布置。第二天上午,他向领导请缨,要下去检查,那位分管领导劝他等两天。他开始不解,以往在部队,落实任务不过夜,怎么地方上还要“等两天?”很快,他悟过来了。部队靠命令行动,地方是靠动员督促,性质截然不同。再则,居民区和社区单位又分别承担着许多工作,不仅仅是整治无牌无照非机动车这一件事。据谭锡良自己说,也就是半年时间完全适应了街道的社区工作。 借力借脑应对十大类事务 记者两年前就注意司法所称谓变化,不称“天山路街道司法所”,改称“长宁区天山路司法所”,当时不得其解。后经了解,这是上海司法改革的一项“顶层设计”,通俗讲“拉条”(建立条线管理)。司法所人事、财务等权属不归街道,划归区司法局,为了便于工作开展,又作了一个性质确定——“区属共管街用”。然而,在谭锡良的心目中,自己还是一个“天山人”。改革后的基层司法所承担哪些任务呢? 谭锡良如数家珍,一口气报出: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公共法律服务、基层依法治理、法治宣传、法律援助、参与平安建设、人民陪审员选任和“110”非警务警情对接分流机制这十大类事务。写在纸上是几行字,做起来却是一大堆事情。而天山路司法所总共才9人(公务员编制2名、事业编制1名、社工3名、和健工作室志愿者3名),怎么应对?谭锡良回答了“十二个字”——借力借脑、编织网络、搭建平台。 说“借力借脑”,司法所一共9人,个个三头六臂也难完成这庞杂的事务,那就得借力借脑,借专业部门的“力”,借基层广大志愿者之“力”。说“编织网络”,原先的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就是一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调解网络,成立和健调解工作室后,网络的紧密度愈发加强。说“搭建平台”,是“借脑”的最佳方式,司法所与区域内九州丰泽、城大、新沪和博拓四家律师事务所建立联建共建关系,与区域内法院建立业务联动机制,让专业律师和法官加盟社区的公共法律服务。“借力借脑”的大手笔是,2017年天山路街道在全区率先为18个居委会配备了法律顾问,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站(室)。把法治思维、法治实践贯穿于街道的全面工作,强化了党建引领下,自治、共治、德治和法治的全面融合,受到区委常委、区政法委书记张磊同志的充分肯定。 在谭锡良的带领下,天山路司法所在2018年街道“五违四必”整治、“创建五违街道”、房屋动拆迁、非成套房屋改造、“老年人维权”、“指定监护人”法律事项等依法治理项目过程中,引导各参与单位发挥法治保障的核心作用,依法依规办事取得显著成效。 “基层负有完善顶层设计的职责” 提及“非警务警情对接分流机制”时,记者猜测是110报警电话的“减负”处理。问及,方知这一“分流”给基层司法所一下子增添了不少“活儿”。谭锡良告诉记者,这是一项涉及公安和司法条线的改革,也是“顶层设计”,分流给基层司法所有12项110出警调解任务,分别是医患纠纷、家庭纠纷、婚恋纠纷、邻里纠纷、司乘纠纷、消费纠纷、经济纠纷、交通事故纠纷、劳务劳资纠纷、征地拆迁纠纷、房地物业纠纷和涉校纠纷,2019年1月开始实施。截止3月20日,日均处置110分流纠纷案3起。 对接分流第一个月,延西居民区调解员陈琦遭遇调解尴尬,并在劝架中受伤。这是一起涉及赡养老人的家庭纠纷,纠纷当事人是亲兄弟二人。陈调解员按照“110”派单出警,在矛盾双方同意调解后,进行“背靠背”摸情况,正当和哥哥谈话时,弟弟踹门而入,朝哥哥挥拳而去。陈调解员奋不顾身地夹在两兄弟之间劝架,手指甲被折断,鲜血直流。民警赶到现场后,让陈调解员去验伤。验伤报告一出具,意味着当事人要承担法律责任。陈调解员对民警说,我是居委干部,跟当事人抬头不见低头见,以后我还要在这里开展工作的。陈调解员的大度感动了当事人两兄弟,第二天双双打电话给陈调解员致歉。 这起事故算是过去了,但在谭锡良心里过不去,他想到的是,此次伤了手指甲,以后类似事件再发生,难免更大伤害事故出现,怎么保障调解员的人身安全?这关系到这项分流改革能否顺畅进行下去?随即他找到共建单位的律师和法官们共同商讨应对“延西现象”的对策,并把这一案例作为“一月一案”培训会的课件。商定下来的对策是——但凡发生当事人不服调解,动武行凶时,调解员迅速脱离对象,避免肢体接触,并打110报警;原先作为调解员的“第一责任人”转为“第二责任人”,由公安民警充当“第一责任人”。通过培训,后两个月中,“延西现象”不再重复。 肯动脑筋的谭锡良还把这一案例整理成文上报区司法局。他说,基层领导不是被动执行上级设计的改革方案,而是要在实践中去完善这一改革方案。 公共法律服务延伸动迁前沿 天山路街道辖区和新虹桥·天山商业中心成“咬合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入新世纪后,街道辖内重大工程项目此起彼伏,街道维稳“压力山大”。早在谭锡良就任司法所长前,天山路街道党工委创造了一条经验:在司法所的业务指导下,人民调解工作配合政府重大项目建设,深入动迁一线,融入社区维稳。谭锡良就任司法所长后,在发扬这一传统经验的同时,注入创新元素,挖掘域内司法资源,为政府重大项目建设和居民权益保驾护航。 天山路司法所利用公共法律服务站(室)内法律顾问每周二、四上午在社区值班接待的制度,把专业律师或法官的志愿服务延伸到动迁基地、非成套房改造的工地,和动迁工作组、改造指挥部合署办公,居民有疑惑,可以在家门口咨询。前些年的天山路680弄地块房屋征收动迁、娄山关路115街坊房屋征收动迁、轨交15号线天山路站口动迁,公共法律服务的延伸收到显著成效。最近,仙霞居民区茅台路122号动迁基地,许多居民因不了解政策,一度拒签,个别居民还抱着“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念头,提出无理要求。针对这一现象,城大律师事务所的袁鹏飞律师开起讲座,将有关法规政策掰开了揉碎了,逐条分析讲解,让心存疑虑或幻想的居民豁然开朗,一时间纷纷签约搬离。 谭锡良说,公共法律服务在这个节骨眼上所发挥的作用,远比平时在街上设个摊,发发宣传单来得大,而且让百姓能够对法律有切身的感受,这种普法有针对性,有获得感。 “功劳要记在大家伙头上” 谭锡良为首的天山路司法所近年来有点“火”,2017年成为上海市第一批标准化司法所;2017年荣获上海市司法所行政工作先进集体;2018年谭锡良被评为长宁区首届十大平安卫士之一,2018年长宁区政法委拍摄的《记天山路司法所所长谭锡良》微视频,被市政法委推送至中央政法委,参加第三届“平安中国”微视频微电影微动漫评比,荣获“最佳微视频”;在央视举行的颁奖晚会上,谭锡良作为全国基层司法行政单位代表上台接受采访;谭锡良也因此被市司法局遴选为“全国模范司法所所长”候选人推荐至司法部,经司法部评审后获此殊荣。 谈及荣誉,谭锡良很平静。他说,不是客气,我这个“模范司法所长”的桂冠,是所里全体同志,全体居民区调解干部,结对的律师事务所参与志愿服务的律师,以及法院的法官们共同帮我挣来的,这是大家伙的功劳,不能记在我一个人头上。 问及新年新打算时,谭锡良来了精神。他用“一、二、三”概括之,“一”即“一个中心”,围绕街道党工委的中心任务;“二”即“两项重点”,人民调解和特殊人群管理;“三”即“三项工作”,抓好五支队伍建设、抓好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抓好街道法治建设。 书写这篇通讯时,记者想起李白《行路难》里一联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送给这位曾经的“优秀带兵干部”,今朝的“模范司法所长”谭锡良,祈盼他的公务员生涯再创佳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