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居民区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4月1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健康贴士

“肠”回家看看

□文 林晖

(天山中医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

大肠癌作为一种挥之不去的“富贵病”,如梦魇般伴随人们的左右,时刻影响人们健康。如及早发现,则肠癌是最易治愈的癌症。最近发表于《内科学年鉴》的一项大型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结肠镜检查能拯救生命,一次结肠镜检查可使患大肠癌风险最高降低72%!

相关文献提示:结肠镜检查中存在部分息肉漏诊,但恶性肿瘤漏诊率相对较低,而息肉漏诊与息肉大小、形态、部位、数目以及结肠镜检查操作医师密切相关,据统计,平均最高漏诊率可达33.5%。而第二次结肠镜检查后,息肉漏诊率可明显下降至19.3%,由此可见,复查结肠镜对于多发息肉患者及大肠癌高危人群来说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95%的肠癌是由结肠息肉演变而来,肠道息肉从良性发展到恶性,一般需要15-20年时间。如果能在早期发现,由肠镜实施切除之后,治愈率可达到90%以上。40岁以上的人,尤其是长期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和长期酗酒者,也属于大肠癌高危人群,最好常规3-5年左右结肠镜体检,以便将危险扼杀在摇篮里。

目前大多数炎症性肠病患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基本均依靠自我感受及临床症状的好转,来判断病情的治愈程度,同时相应地选择停药与减量,其实这并是一个不正确的做法。首先,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大多认为与机体免疫功能减弱有关,而这些治疗的药物大多属于免疫调节、菌群种植药物,而药物有效发挥需要一定的体内积累过程,一旦停药或减量,势必影响体内免疫工厂的效率。2018年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将结肠镜复查观察结肠黏膜修复情况作为临床疗效判定标准,特别2019年美国成人溃疡性结肠炎(UC)管理指南中,更将UC患者的管理目标设定为结肠镜观察下的黏膜愈合,只有无法评估黏膜愈合时,才可以应用粪钙卫蛋白的检测替代,但并未将临床症状的好转作为评判预后的标准。由此可见,定期随访肠镜对于一些特殊人群(炎症性肠病、肠息肉术后、大肠癌高危人群)杜绝早期大肠癌发生与炎症性肠病演变发展中极其可能发生的细微隐患,至关重要!

一般认为,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和高级别上皮瘤变的息肉由于容易复发和癌变,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结肠镜;肠道炎性疾病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复查,一般是每1-2年一次;如果术前因为结肠梗阻,结肠镜未能检查全部的结肠,则手术后3个月时应当行结肠镜检查,以明确其它部位有无结肠息肉或结肠癌;结直肠癌术后的患者一般每6个月至1年需要复查一次结肠镜。大肠癌高危人群或结直肠癌术后的患者第二次检查若无特殊,可选择3-5年后再次复查。“肠”回家看看,尽享镜福,健康生活常相伴!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