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五色土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4月1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灯下走笔】

走进“余秋雨”

文 朱志林

终日里,奔忙在繁杂的琐事中,时间久了,便会生出几分倦怠,心灵的触角也会因此而渐渐变得迟钝。这时如能够抽出点时间,读上一本书,一本直抵心灵深处的好书,放松与愉悦自不必说,仿佛心田里流入一股清泉,心灵被洗涤得澄澈清爽。

这样的书,我首推散文,散文书里我首推余秋雨。我收藏了余秋雨的散文集丛书14本,分别是《文化苦旅》、《借我一生》、《千年一叹》、《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不一一列举。每一本集子中的文章都不是很长,你可以在任何零碎的时间里翻开它,读上一二篇。在那零碎时间里,你就像咀嚼一枚橄榄,舌苔生津,余味不绝。

我爱读书也爱旅行,过往的旅游经历中,都会留下只言片语。但我纯粹是“到此一游”的行程记录,并没有深入地去探寻、追问蕴藏其间的文化或历史的因素。而学者余先生则大不一样,他具备渊博的文学与史学功底,以及敏锐的文化感悟力和充沛的艺术表现力,他的游记常常拷问历史和人生的深层意义,最典型的就是其《文化苦旅》。

余先生的《文化苦旅》百读不厌,让我再拾起他书中的片段咀嚼一下。“如梦起点”篇中的《牌坊》一文,它讲述了有关牌坊的故事。在封建束缚中挣扎的女人享受最高的待遇,便是死后为她们建造一座座“贞节牌坊”。而文中牌坊石匠潘木工,从建造牌坊到为乡间小学建造像牌坊似的的石门,这说明因为时代的变迁,从而促使人的思想变革,就如文中所说“为一个个乡村解了冻,为一道道山梁解了冻,为一大批男孩子、女孩子解了冻”。进而,又让我想起了当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里人和乡下人的鸿沟正在不断的弥合……

还有,给我印象很深的《信客》。我们有幸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充分享受着资讯发达的种种好处。可在半个世纪前,中国广大农村,尤其是山区,就靠着这么一个人,翻山越岭,肩挑手拿,怀揣信件,也用嘴口述消息,这些行色匆匆的传递讯息的人,就是“信客”,也叫“邮差”。此篇虽为散文,但却有了小说的一些因素。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也传递着人性中的互为矛盾的两面。作为读者,我们在品读文字之际,也随着余先生的脚步与心路去旅行,去探究,去思量,也算是一趟思想“苦旅”。

我还特别欣赏余秋雨的《晨雨初听》一册。其中《风雨天一阁》是我读了几遍的一篇散文,让我回味无穷。环顾当下文化界,纯粹文人成了稀缺资源,文人坐不住冷板凳,频频出现在娱乐圈、摄像棚、开业庆典等等商业场面,用名声换取钞票。一想到这些,心里顿时落差万丈,颇有些“世风日下”之悲鸣。如果说,“天一阁”象征着中国古代文化,那么,“天一阁”的文脉就不该中断;现代化进程中的华夏民族还须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滋养。文章中的天一阁祖先为了保护天一阁,自愿背负着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责任!历经世事变迁,灾难中幸存的天一阁到了现代遍体鳞伤。嘉庆年间,宁波知府内侄女钱绣芸酷爱诗书,为了一览天一阁的“姿色”,竟嫁与范氏家族,最终还是未进天一阁的一扇门,郁郁而终。天一阁历尽百年,多少权势嫉恨都躲过了,到了现代却躲不过偷门高超的盗技。

余先生说:一个成功的藏书家,首先在人格上是一个强健的人!天一阁的幸存史到了现在而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藏书楼,而是一种傲骨人格,高尚儒雅,高深境界的延伸。余先生还说,一进天一阁,首先看到的不是书,而是钱绣芸小姐的忧郁眼神。一个毕生没有实现的心愿,到了另一个世界钱小姐该如愿了,大概在用灵魂保护着天一阁!

“文化”之所以神圣,不在于世人的追捧,只因它的存在能够让人心灵得到净化,让你境界得到提升,也只有人格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体会到这种价值!范钦做到了,钱绣芸做到了,我想,余秋雨也做到了!文化是一种传承,而人格,就是时代交流的心灵感应!书中写道:“只有书籍,能把遥远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带来给你;只有书籍,能把高贵生命,及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只有书籍,能把一切美好与智慧对比着丑陋与愚蠢呈现给你。”读到这里,唤起了我对书籍的更加珍视。

走进余秋雨的散文集丛书,便是走进了14个“心灵小屋”。每当我被琐事拖累得焦躁不安,精神有些颓废时,只要瞥一眼书柜里排列整齐的“余秋雨散文丛书”,我的心情顿时平缓了许多,心底还会泛起一缕柔柔的暖意

……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