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姚志康 2016年8月,上海公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规划给上海城市发展目标定位——卓越的全球城市。时值建国70周年,回眸长宁城区变迁,感慨万端。 上海,建国初的官方注解——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改革开放前,上海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8;出口总产值占全国的1/4;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6……(共计八个“第一”)。从远洋巨轮到肥皂牙膏,制造业无所不包。以长宁为例,可窥一斑。据《长宁区志》记载,1992年,长宁境内市(部)属工厂157家,区属工厂464家,加上“三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78家和个体工厂186家,大、中、小、微工厂合计885家。市(部)属157家企业涵盖纺织、化工、医药、冶金、机电、航天、轻工、仪表等8大行业40余种门类。区属企业“拾遗补缺”,当年由街道小厂甘泉五金厂试制出电冰箱后,又将另一街道厂华山机修厂并入,升格为市二轻局直属的“双鹿冰箱厂”,就是典型一例。 读者看到此处,也许会发出疑问:“长宁嘎许多家工厂如今去了哪儿?”这就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 城市转型从治理“三废”开始 长宁的八百多家工厂绝大部分是和居民区混杂在一起,如赫赫有名的百年老字号”龙虎”牌仁丹生产商上海中华制药厂,挤在延安西路1448弄的弄堂里,厂房至今还在。上海有色金属冶炼厂,位于镇宁路465弄内。该厂金属粉尘污染严重,周边3000多户居民遭殃。夏天门窗不能开,端着饭碗在门口吃饭,白米饭变成“芝麻饭”。1978年5月,《解放日报》记者发表调查报道,后在市政府干预下,于1980年停产外迁。 原新华路64号(今64弄)的上海钛白粉厂,也窝在居民区里。该厂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严重。当年未经处理的废酸直接排入下水道,管道腐蚀后致使路面塌陷。1975年7月2日和13日,两度发生因废酸槽车未清洗,废气四溢,造成老人中毒晕倒,小孩咳嗽出血的伤害事故。1986年该厂迁至吴泾地区,厂址市机关事务局作住宅用地和新建淮西电话局。 前述改革开放前上海工业总产值、出口总产值、财政收入等八项经济指标均位列全国第一,殊不知,还有五个“倒数第一”,即城市人口密度4.1万人/平方公里;癌症发病率156.5万/10万(人);车辆事故42.5人/万辆;市区居住面积4.3平方米/人;建筑密度56%。 改革初期,在偿还“历史欠账”的城市建设中,市政府提出新建和挖潜改造相结合的发展方针。市、区企业尤其是“三废”企业进行关、停、并、转,腾出土地建职工住宅。与有色金属冶炼厂同期关厂建住宅的厂家全区有近百处基地,如中山西路油漆仓库和464弄内711所建材仓库外迁后,建造了10万平方米的职工住宅。遵义路天山路口的上海探矿机械厂翻砂车间并入安亭总厂后,建起多、高层住宅楼。在住房商品化尚未施行的改革初期,这百处关厂建住宅总计70余万平方米,按户均50平方米计,可改善14000户职工的居住问题,并有效改善城区大气污染状况。 产业机构调整纺织业砸锭关厂 上世纪90年代,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锤”砸向纺织业。上海不产棉花,棉花要从外省调入,近的是山东,远的是新疆。80年代末,棉花市场放开,上海纺织业便失去优势。从“压锭”到“砸锭”,上海壮士断腕,让纺织业率先退出历史舞台。全市50多万纺织工人一夜之间下了岗,其中的故事不作展开,就说说偌大的纺织厂关闭后,厂区派了什么用场。 长宁路原1860号的上海第二十一棉纺织厂,俗称“21厂”。其前身是中国现代纺织业先驱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于民国4年(1915年)建起的申新纺织一厂和民国18年(1929年)建起的申新八厂。说起21厂,还有一段故事。该厂是已故著名作家周而复创作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之体验生活基地。1956年,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蓬勃兴起。周而复把民族工商业接受改造作为小说第三卷的故事。当时,“申新系”棉纺厂大老板荣毅仁先生积极响应政府公私合营的号召,主动将名下的企业交给国家经营。 1998年,“21厂”拆除后,建起上海花城和虹桥河滨花园两个小区。该厂贴着苏州河,西侧辟建了公共绿地“虹桥河滨公园”,入口处竖立一座雕像“瞬间”,雕像根据一张21厂女工合影照创作。女工围兜上“上棉21厂”清晰可辨,给后人留下了纪念。 万航渡路上的上棉5厂,前身是日商丰田佑吉开设的丰田纱厂,建于民国8年(1919年)。日本投降后收归国有。1949年5月,解放军军管会接管,改名为国营上海第五棉纺织厂。该厂关闭前是国家二级企业。本世纪初,厂区建起了“大家源新城”高层住宅小区。所幸保留了西侧的棉花仓库。现在被开发成“创邑·河”创意产业园。同属纺织系统的上海第七纺织机械厂(原延安西路678号),俗称“七纺机”,为盘活资产,实行产业转移,与隔壁的上海交通装卸机械厂一起开发成华敏·翰尊国际商务楼和华敏世纪广场住宅。 “拔烟囱”加快污染治理城市更新 90年代末,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加大,俗称“拔烟囱”。列入“六大支柱产业”(汽车、通信设备、石化和精细化工、成套设备和家电、精品钢材、生物医药)的厂家向远郊转移。中心城区不再有“烟囱”,关厂中著名厂家有上海第三制药厂、上海天原化工厂和上海广播器材厂。 上海第三制药厂位于延安西路番禺路口,今天的龙之梦丽晶大酒店、长峰大厦,包括里面的佳信都市花园地块。该厂是国家一级企业。前身是1950年时任上海市长陈毅批准建立的上海青霉素实验所。1951年生产出中国第一支青霉素,结束了从国外进口“盘尼西林”的历史。60年代生产的盐酸四环素打入国际市场,70年代创制出国内第一代头孢菌素药品,被誉为“中国抗生素摇篮”。 天原化工厂位于天山路原500号,号称“中国氯碱第一厂”,是民族工商业者吴蕴初创办的“天”字系列化工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产品有烧碱、液氯、盐酸、聚氯乙烯树脂和漂粉精六大类18个品种。然而,该厂也是一个有毒有害气体易污染的“大户”。其液氯车间的氯气储蓄罐就耸立在天山支路与天山路交汇处(该厂关闭前芙蓉江路尚未辟通至长宁路),那几只黑色大罐犹如毒气弹悬挂在周边百姓头上,该厂曾经发生过多次泄漏事故。上世纪末,该厂迁至金山区漕泾新厂区落户。 天原化工厂厂区呈“凹”字型,从天山支路向西绵延至目前的天中路,“凹”进去部分夹着上海汽修五厂和上钢十厂热轧车间,还有其职工住宅天原一村。工厂搬迁后,整个基地一并规划建设,就是现在的仁恒河滨花园和天山河畔花园两个高档楼盘,还延伸了水城路。 上海广播器材厂位于延安西路1319号(现“利星行广场”),国家一级企业,隶属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该厂成立于1952年7月。1958年,中国第一台电子管黑白电视机诞生在该厂。1959年研制“328”汽车收音机装配在“红旗”牌高级轿车上,其“132”高级收音机是当年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时的“国礼”。1970年,又生产出中国第一台电子管彩色电视机。还须一提的是,该厂走出一位部级领导,即原中央外宣办主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他曾在该厂工作9年,先后担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和副厂长。 “拔烟囱”盘活了国企资产,改变了城区面貌,产生了新的增长点,可谓“一石三鸟”。“拔烟囱”建商品房住宅的最多,如延安西路1620号上海咖啡厂开发成“东湖名苑”(小区大门开向法华镇路);天山支路上的上海第九化纤厂建成“雍景园”等等。 “拔烟囱”建绿地的也有,如凯桥绿地靠延安西路一侧拆自动化仪表三厂和金属软管厂,凯旋路一侧拆合金球铁厂。建华山绿地拆伟多利食品厂、国丰造纸厂。建延天绿地拆长宁糕团厂和一家汽修厂。还有开发成文化教育设施,如天山路上的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和上海硬化油厂地块建起长宁图书馆和新天山中学。 “拔烟囱”建商务楼、建酒店的也不少,如延安西路昭化路口的上海酒精厂地块建起大众金融大厦;天山路芙蓉江路口的同达创业大厦、思创大厦、捷运大厦和长宁科技大楼,建在原上海印染机械厂金工车间地块。定西路长宁路口的巴黎春天大酒店和柏华丽豪华公寓建在上海钟表元件厂地块。最具影响力的当数中山公园商圈内的“龙之梦”,原址是上海冷轧带钢厂。由上海长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购下这块土地后,投资30亿元,建成融购物中心、酒店、办公、城市交通枢纽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其中商业面积20万平方米,摊平在地上就是一条淮海路商业街。 没拆除的厂房变身文创产业园 除上述拆旧建新的工厂地块外,还有不少没拆的老厂房,如今派啥用场呢?据区商务委统计,全区老厂房开发利用的有40家,其中被评定为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有8家。没评定为市级文创园的老厂房,不是变身办公用房,便是改造成经济型酒店、商业和餐饮业,或是养老院。凯旋路武夷路口的原大明橡胶厂开发成“创邑·源”创意产业园;凯旋路延安西路口的原上海离合器厂转变为数码维修园。延安西路上的延安制药厂改造成颐和酒店,新中华刀剪厂变身美食广场,中山西路520号上海色织14厂变身天山茶城。玉屏南路上的东风电表厂改造成金福养老院。影响力较大的当数天山路上的上海时尚园、慧谷白猫科技园和缤谷广场;愚园路上的“弘基·国际”;安化路上的“德必易园”和开放不久的“上生·新所”。 上海时尚园位于天山路1718号。园区原是上海离合器厂的一个车间和区属福利企业遵利衬布厂的厂房,在原区经委牵头下,与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联手,打造成时尚设计的创意园区,著名化妆师毛戈平的上海毛戈平形象设计艺术学校入驻其中。 慧谷白猫科技园位于天山路芙蓉江路口,原双鹿冰箱厂主厂区。新世纪初,在区科委牵头下,与上海交大合作,引进诸多软件企业,被市科委命名为上海第一批“软件产业园”。该厂西厂房位于威宁路口,被新长宁集团开发成融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于一体的缤谷广场。 愚园路1107号的“弘基·创邑”园区是长征制药厂厂房。2008年被上海弘基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租赁改造后,成为创意设计、建筑设计、媒体广告类企业集聚的园区,并成为愚园路城市微更新的典范地段。 安化路492号的“德必易园”是上海航天809研究所厂房。被上海德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租赁后,改造成“互联网+”和文创产业集聚的园区,著名的“大众点评网”、世界500强企业拉加代尔等入驻其中。园区荣获长三角“优秀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称号。 “上生·新所”位于延安西路1262号,前身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前身的前身殖民地时期上海外籍侨民的娱乐场所。园区由3处历史建筑(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海军俱乐部和孙科别墅)、11栋贯穿新中国工业成长史的改造建筑、4栋风格鲜明的当代建筑组成。据悉,上生·新所定位于全球新品首发地,上海文化艺术生活新地标,城市建筑可阅读的旅游景点。 建国70周年,前30年虽有变化,变化不大;后40年变化巨大,可谓脱胎换骨;持续近40年的“关厂转型”,让长宁从一个工业城区蜕变成宜商宜居的国际化城区,让笔者从心底发出赞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