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五色土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4月0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体验老挝信众的布施

文 赵德威

记得早些年去缅甸旅游,曾经在曼德勒市的一个全缅甸最大的僧院见识过那里的“千人僧饭”,目睹千名僧侣在“托钵乞食”后一同用午餐,那个场面真是令人震撼。前不久去老挝旅游,又在琅勃拉邦街头亲历了布施,觉得虽然都是僧侣“托钵乞食”仪式,但是感觉两者差别很大。在世俗社会中,常常是施予者处于居高临下,而受施者则低垂脑袋,千恩万谢;而在老挝,全部颠倒过来了:施予者一片虔诚,跪着敬献,受施者则心境平静,站着接受。

据导游介绍,琅勃拉邦是老挝古都和佛教中心,老挝是小乘佛教国家,僧侣都要严格遵守“托钵乞食”的宗教传统。这里的僧侣千百年来一直保持着不生火,化缘乞食,每天两顿,过午不食的习俗。他们天天早晨6点,准时列队走出寺庙,接受信众与游客的布施。这一古老而独特的宗教景观,吸引了世界各国的游客。

但是老挝的布施则是在早上,如果要去体验布施,很早就要起床了,比较辛苦。所以在前一天晚上,导游关照大家早点睡,早上5点出发。当我们乘坐大巴来到僧侣们化缘乞食的地点时,晨光熹微,路灯下已经人影绰绰了。只见一边的人行道上,当地的商贩已经铺好了席子,席上间隔地放着小矮凳,小矮凳上有一条粗布围巾,此外每个小矮凳前面都放着一盒糯米饭,原来这是当地旅行社的固定位置,费用旅行社已经预付了。当我们就坐后,导游给我们讲解了布施的规矩:“待会儿僧侣来到你面前,你把竹盒里面的糯米饭放一点到他的钵盆里,不用说话,也不能触碰到他的身体,布施完了的,可以起身离开。只要你不影响僧侣的行进,不影响布施,可以在旁边拍照,但不能使用闪光灯。”

大约半个小时后,第一批10余名僧侣身着桔红色的袈裟,肩背锡钵,赤着脚,沿着人行道缓缓走来了。这些僧侣有老也有小,特别有几个小僧侣,看上去才七八岁。当他们经过自己面前时,我恭敬地将米饭放进他们的锡钵里,开始时因为我舀的饭太多了,一会儿就所剩无几,而后面僧侣仍源源不断地过来,我偷空瞥眼看看左边的韩国游客,他们每勺都是很少的一点点,有时因糯米饭较粘,我的动作慢了,面前的僧侣也不会停下来等你,而是继续缓缓行进,因为前面还有布施者呢。布施时我们游客基本都是坐着,而当地信众则全都是跪着的,但无论是谁,只要是布施者,没有一个是站着的,这是老挝千百年来的规矩。虽然知道自己这样的布施只是一种体验,但是处在那种肃穆神圣的气氛中,心灵还是很受感动的。

在回宾馆的路上,有游客问导游:“化缘的队伍中怎么会有七八岁的小和尚?”导游说,小乘佛教认为出家是最好的修行悟道的途径之一,所以这里的男人一生必须出家一次,短则三个月,长则几年甚至一辈子。许多七八岁的小孩子,早早地到寺庙出家兼学文化知识,他们认为寺庙是最好的学校。因此,这里几乎家家都有僧人,或者说家家曾经有过僧人,当地信众每天将亲手做的第一锅糯米饭布施给僧侣,那小小一簇的糯米团,寄托着他们的信念。信徒们每天清晨的布施,全都发自于内心的虔诚与关爱。”

当我们回到宾馆时,正值朝霞满天,我觉得那一抹橙色霞光应该是琅勃拉邦清晨对千里迢迢来观光的游客之布施,把我们的心灵都照亮了。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