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策划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9月0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画说天山的教育

1964年秋,古一小学乒乓球学生队与教工队合影,前排左一是笔者,时年12周岁(姚志康提供)
有70多年历史的古北一小在轨交15号线建设中拆除。图中吊车后那片地方是古一小学原址(摄影:姚志康)
1954年建成的天山中学(来源:区地名办)
天山中学动迁前夕的校园面貌(来源:天山中学)
1956年建成的玉屏南路小学(摄影:姚志康)
1960年建成的遵义中学,1978年被交大机电分校借用(来源:工程大校史办)
1963年建成的玉屏中学,现改制为民办新世纪中学(摄影:姚志康)
1964年建成的玉屏二中,后更名“姚连生中学”(摄影:姚志康)
1966年建成的东方中学,1981年改为长宁区少科站(来源:档案资料)
1965年建成的泸定中学原门牌号:中山西路909号,现为中山西路911弄1号(摄影:姚志康)
1965年建成的紫云路第一小学,1990年迁至茅台路625号,更名长宁实验小学(来源:区地名办)
窝在古北路211弄内的古北路小学建于1965年,曾是古北路第四小学(摄影:姚志康)
位于天山路街道核心的天山第一小学,原名天山新村第二小学,建于1954年,该校新世纪后重建(摄影:姚志康)

□特约记者 姚志康

新中国成立初的天山地区还处于农村状态,教育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现代意义上的中小学没有一所,唯一一所乡村小学还办在庙堂里。如果把发展平民教育,让广大工人子弟能背上书包走进学校视为工人翻身得解放的重要标志,那么,天山地区的教育普及可以佐证这一历史事实。

据《长宁区志》1992年统计,天山地区拥有中学7所,分别是天山中学、遵义中学、玉屏中学、玉屏二中(姚连生中学)、泸定中学、娄山中学和东方中学,加上借地建造的天山二中和古北二中(这两所中学建在天山五村地界,属上海县),天山地区实际拥有中学9所,小学也是9所,幼儿园6所。其发展速度和规模是区域内其他街道无法比拟的。

古一小学的前身就是办在庙堂里的英瑞庙小学。英瑞庙系道教场所,相传为祭祀汉将英布所建,始建于清朝咸丰初年。清咸丰十年(1861年)太平军攻打上海,1937年日寇“8·13”轰炸,两度毁于战火。1946年在修缮后的庙里办起小学。1949年5月上海解放,改名为古北路第一小学。古北一小的新校舍于1964年启用,笔者在新校舍里读完六年级后于1965年夏毕业离校。2015年,地铁15号线天山路站口建设,古一小学校舍和区少科站一起拆除。说起母校,还得说说今天深藏居民区的古北路小学(古北路211弄内),该校建于1965年,是建在高家巷前宅的农田里,原名“古北路第四小学”。

天山地区的教育配套与天山新村同步建设。天山一村与天山新村第一小学1952年建成;天山二村与天山新村第二小学(今天山一小),以及天山中学1954年建成;天山三村与玉屏南路小学1956年建成。中、小、幼学校配套建设持续到“文革”前夕,长达14年之久。规模之大,在全区范围乃至上海中心城区也是数一数二的。天山中学之后,1960年建成遵义中学;1963年建成玉屏中学(今新世纪中学)、天山二中;1964年建成玉屏二中(今姚连生中学);1965年建成泸定中学、娄山中学;1966年建成东方中学(后为区少科站)。80年代,玉屏二中更名“姚连生中学”是祖居高家巷的一位港商捐助办学所致。

天山地区天山中学资格最老。2007年和一墙之隔的娄山中学一起动迁,地块上建设金虹桥国际中心大厦。天山中学迁至天山路上长宁图书馆北侧地块,在长宁路和天山路之间新辟出一条“天中路”。娄山中学替代了“新古北中学”。

2018年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建校40周年。市民一般都知晓工技大坐落于仙霞路350号(仙霞路芙蓉江路转角处),鲜有人知道它初创时租借遵义中学校舍的办校经历。1978年,在原遵义中学校舍里办起交大机电分校。1986年在仙霞路350号建起现在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新世纪初,遵义中学连同北侧的原天山新村第一小学一起拆除。2012年一幢形似“靴子”的尚嘉中心落成。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