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策划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0月1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画说天山的医疗

1986年的天山医院,院址天山四村122号(区地名办提供)
1988年5月30日天山中医医院挂牌成立(天山中医医院提供)
1988年天山中医院成立初的病房大楼,图为1990年拆除情形(天山中医医院提供)
1992年新建的中医院门诊大楼,现为社区文化中心大楼(天山中医医院提供)
2000年7月,医院加入龙华中医医院集团揭牌仪式(天山中医医院提供)
天山中医医院大楼(摄影:姚志康)
一楼门诊大厅的中医文化墙(摄影:姚志康)
高敞明亮的门诊大厅(摄影:姚志康)
2018年天山中医医院30周年庆典上成立名中医工作室(摄影:姚志康)
1977年落户遵义路的长宁区中心医院(区地名办提供)
长宁区中心医院住院大楼南面绿化带(区地名办)
2007年落成的天山中医医院新院,娄山关路868号(摄影:姚志康)

□特约记者 姚志康

新中国成立初的天山地区还处于农村状态,自然是缺医少药。查阅史料,未发现该地区在民国时期有医院的存在。记者是土著居民,印象中只有周家桥有私人诊所,天山地区是空白。居民要是生了大病,只有跨过沪杭铁路(今轨交3号线线址)到东边中心城区的医院就诊。

天山地区有医院是有了天山新村后的事。1954年长宁区政府成立了天山新村卫生所,所址就在天山四村122号(今天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个“卫生所”是天山地区开天辟地的第一家医疗机构。

1960年12月,天山新村卫生所中的全民所有制职工和长宁门诊部的全民所有制职工合并,成立天山地段医院,医院移址至遵义路111号。腾出的院舍成立了一家区级综合性医院“天山医院”,也就是天山中医医院的前身。说到“天山医院”,天山的老居民无人不晓。但后生们却鲜有知道“天山医院”有前方和后方两所。

1969年3月,中苏交恶,爆发珍宝岛战役。毛主席发出:“备战备荒”的号召。国家开始布局战略后方建设。史称“大三线”“小三线”。上海“小三线”建设选址皖南山区,规划了四所后方医院。天山医院被列入迁院名单,长宁区负责包建的后方天山医院建在安徽省东至县的合建乡。1970年开工,1972年建成使用。也就是说,1972年,天山医院成建制迁移至皖南山区的东至县。

天山四村122号大院人去楼空。于是,又将天山路街道地段医院回迁进来。一晃,又是一个10年。1983年,上海市卫生局决定将天山地段医院更名为长宁区天山医院,机构同时升格,性质为全民所有制区级医院,直属长宁区卫生局领导,核定床位150张。原迁去安徽的天山医院更名为上海后方天山医院。1984年,上海后方基地回撤,全部人员调回上海原系统。上海后方天山医院的医务人员终于回到原单位天山医院。1988年国家卫生部发文:县以上行政区域必须建立一所中医医院。长宁区就把中医医院的院址选定在天山医院的院址(天山四村122号)上。也就是说,天山医院转变成一家专业中医医院,新建的中医医院沿用“天山”之名。当年5月30日挂牌开业。

前面说了天山中医医院的“前世”,笔者再跟读者朋友聊聊这家医院的“今生”。2007年5月,该院新大楼建成投用,中医医院搬进了娄山关路868号新院址,这是一幢总建筑面积20251平方米的7层大楼。随着建筑更新,设备也焕然一新。该院从全国范围引进高级医疗专业人才,建立起一支集临床、科研和教学为一体的专家队伍。其中正副主任医师32人,硕博士学历34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1人;上海市基层名中医2人。2013年增加第二冠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天山分院”。设有内科、外科、骨伤科、肛肠科、康复科、针灸科等18个临床科室。该院坚持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办院方向,走培育名医、名科,打造名院的发展之路,形成了鲜明的中医特色。

还须一说的是,长宁区当时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长宁区中心医院,曾有过21年在天山的办院经历。“长中心”最早拥挤在愚园路738号狭小的空间,1977年底迁至遵义路111号(天山地段医院的原址)新落成的大楼,和天山二村南块(茅台小区)为邻。遵义路院址占地面积16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803平方米。1999年3月28日,“长中心”第二次搬迁,迁至仙霞路1111号新址(今同仁医院)。该院现已通过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审核。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