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约记者 姚志康 通讯员 姚嘉悦)12月2日上午,纺大居民区里喜气洋洋,腰鼓队身着彩服,在《爱我中华》的乐曲伴奏下敲起激越的鼓声,这是天山路街道在纺大小区举行26号、28号、30号门栋和友谊新村1号门栋的4台加装电梯工程的开工仪式。小区居民纷纷前来观看,大伙儿兴奋地议论着这档民生实事。区房管局党委书记、局长邓大伟,街道党工委书记潘敏,街道办事处主任余双等领导同志共同为工程奠基。 据介绍,自2017年以来,天山路街道民生工程项目接二连三地开工兴建。全区非成套房改造任务的80%在天山辖内,涉改住宅分布在12个居民区,总计92幢19.1万平方米。目前,非改工程已接近全面竣工。在非改推进中,涉及环境改造的9个居民区精品小区工程同步展开,如4台加装电梯的纺大小区和友谊小区的精品小区改造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追赶被疫情耽误的工期。而加装电梯相比兄弟街镇,天山的难度系数倍增。街道对所有925个多层无电梯门栋进行了全覆盖实地勘测和可行性分析后,作出评估,由于受房屋过于陈旧、房屋间距过窄、地下有地铁隧道通过、人防设施等因素限制,仅有6%的门栋符合加装条件。街道干部坦言,加梯的复杂性和困难不亚于非成套房改造。 如此艰难的客观条件并没有阻碍街道为解决“悬空老人”困难的决心和行动。去年4月,街道率先在全区成立了街道层面的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指导中心,在18个居民区设立了加梯指导站,助推加梯与非改齐头并进。指导中心对接民生需求与专家意见,编制“一楼一方案”;统筹专业部门、社区资源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力争实现加梯方案“最优解”;并在非成套房改造、精品小区工程开展过程中,为符合加梯条件的门栋预留了加梯空间,为后续施工打下基础。 作为“加梯”一线的居民区党总支和居委会,变“配合”为“引领”。纺大党总支得知小区加装电梯工作遇到了阻力,引导涉梯居民成立了一支由退休党员、退休教师、退休律师、热心居民组成的“加装电梯自治小组”,使一度搁浅的进程顺利推进。居住6楼的80多岁老党员曹士鑫是纺大加梯自治小组的带头人,从前期费用分摊比例测算,电梯维保、电费分摊方式,到后期合同条款、付款方式等事项,曹士鑫带领自治小组逐一协商,对每户业主进行“一对一”解释。曹士鑫在开工仪式上难掩激动之情,朗声高呼:“今天,这里风景独好!” 友谊新村1号是底层2户,其余一梯4户的不规则6层住宅。第一轮意愿征询同意率超过90%。谁料想,出现一个小插曲,专家评审时出于安全考量,建议将小区公共部位的配套设施用房外墙缩进。引起涉梯户的思想波动。居委会闻讯后,立即联手加梯公司和加梯带头人,向友谊新村1号至7号所有居民展开面对面的释疑解惑,消除了误解,最终顺利通过全小区的意见征询。 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钱美琳说,居民们也积极参与加梯的推进工作,5楼的任阿姨因家中母亲残疾,加梯意愿尤为强烈,她多次和2楼的陆阿姨等居民代表一起与不愿加梯的邻居沟通协商,打动了邻居,加快了进程。 友谊新村1号楼的加装工作全过程为后续2号楼到7号楼的征询启动起到指导作用。据悉,天山路街道辖内目前还有5台加装电梯也接近获批开工。街道将率先开工的4台电梯加装工作总结为: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居委协同、专业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