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姚志康 天山路1800号大院是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周边老居民还习惯称它“劳三技”。“劳三技”是上海市劳动局第三技工学校的简称。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急需大批有文化有技术的制造业工人,上海于1951年办起三所技工学校,分别是第一技工学校、第二技工学校和第三技工学校。“劳一技”在老闵行的一号路(今江川路)上,“劳二技”和“劳三技”在虹口区的逸仙路上。1956年,“劳三技”迁址天山路1800号。这三所技工学校隶属上海市劳动局管理。当时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2—3年,培养车、钳、刨、铣、锻、磨、冲、焊等10余个工种的中等技术工人。至1966年,“劳三技”累计毕业学生近5000人,分配在全国各省市的机械行业。这批早期毕业生中的不少人后来成为我国制造业的“大工匠”。记者堂兄姚锡金曾是该校1960届毕业生,毕业当年被海军航空兵选中,成为飞机机械师。退伍后是上海第九机床厂的工段长。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平民子弟初中毕业后都喜欢考中专技校,目的明确,早早就业。因此,当年的中专技校录取分数线高于普通高中。哪家孩子能考取中等专业技术学校那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等于捧起了“铁饭碗”。 “文革”期间,“劳三技”停办,改为长江机械厂。1972年,该厂办起长江机械厂技工学校。1984年恢复“劳三技”。1988年更名为上海市第三高级技工学校。从1972年至1992年,这所技工学校共培养中级技工1317人,高级技工(在职进修生)184人。这184人的高级技工就是“大工匠”。 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第三高级技工学校的校址上改建成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