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姚志康 记者自2014年底接手《天山社区晨报》的采编工作,纺大小区没少去,去年疫情爆发后还没去过。近闻,该居民区的“一街一品”项目接近完成,便萌生再度采访之意。 面子夹里全部翻新 记得2019年纺大居民区精品小区工程启动时,记者去过一次,视觉里满是脚手架。这不到两年的时间,虽说熟门熟路,却让记者有点恍惚,要不是小区门口的“纺大小区”字号提示,误以为走错了地方。小区大门改头换面,还在左侧留有非机动车专门通道,非机不混行,很灵。举目望去,住宅楼粉刷一新,上下排水管道重新铺排;小区道路沥青路面重新铺装,平坦整洁;绿化带、停车位、非机动车车棚包括“海绵工程”一并翻建;架空线入地,路灯和监控探头重新安装;健身点、活动室、城市家具更新改造。一句话:赏心悦目。 记者很清楚,这是由区政府民心工程老公房小区实施“精品小区”建设所为。 民心工程接二连三 记者原本不想叨扰工作繁忙的小张书记,因为,对“一街一品”还不了解,所以,事先约见。小张书记原先在雅玉党群工作事务所挂职锻炼时,记者就结识了。没有寒暄,直奔主题:“纺大小区2019年启动‘精品小区’建设,怎么又冒出‘一街一品’?这和‘精品小区’建设有什么区别?” 小张书记告知,“一街一品”是长宁区深化基层社区治理的一项创新举措,由区政府地区办牵头负责,并匹配财政资金扶持。由各街镇申报创新项目。2019年全区推出10个项目,纺大小区列入2020年第二批3个项目中的一个,项目名称“党建引领下的‘四区联动’治理共同体”。 记者这才了解,“精品小区”和“一街一品”两个项目是叠加进行的,2020年6月纺大“精品小区”尚未竣工,“一街一品”项目中途跟进。当年9月30日,精品小区工程竣工。“一街一品”项目尚在进行中,12月2日,街道在纺大小区举行26号、28号、30号门栋和友谊新村1号门栋的4台加装电梯工程的开工仪式。12月4日街道又在纺大小区街面开出社区大食堂。记者特意到加梯现场观看,钢结构已封顶。“一街一品”除“民乐角”(儿童之家)装修尚未完工外,其它9个功能景观都已亮相。 下转3版 (上接头版) “锦上添花”需求导向 回到“一街一品”项目话题。小张书记介绍说,街道和居委会在用好这笔专项经费上,颇费心思。因为,“锦上添花”有时比“雪中送炭”反而难做。街道分管领导,主管科室党建办,以及自治办、管理办干部,大家集思广益。最终形成在现有空间和设施基础上,打造10个功能性景观,即民绘墙、民初心、民忆馆、民治圃、民健苑、民法苑、民议楼、民乐角、民爱点、民意站,并用10种色彩相匹配,如“民绘墙”用棕色,“民初心”用红色等,冠以“纺大十彩景观”之总名称。 小区大门外经过“五违四必”整治后的沿街围墙的装饰透出浓厚的政治文化氛围。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条屏设计,一目了然。“社、情、民、意”四个字的解释,文化意味更浓厚,特别是“社”字,社稷、社会、社区、社群,字意词义一一列举,引来隔壁泸定中学的同学们来围墙外上阅读课。 “民初心”是进入小区的第一处功能景观。小区概况介绍,“四区”联动架构图、资源(服务项目)架构图一目了然。说起“民治圃”的盆栽花园诞生,小张书记介绍了如何做通停放车位车主腾地的思想工作,发动楼组居民自治,认领“绿化维护任务”的故事。那个“民忆馆”诞生,则是变废为宝。原先这一间通道边的小屋,是堆放物业杂物的。现在外墙安装了LED大屏,玻璃门内约4平方米的空间成了居民微型博物馆,首期展出的是东华大学发明的口罩滤芯布材料,还有居民的美术作品。 起名字源起“民沁园” 记者知晓,纺大居民区有一支“民沁护医志愿者队”,但不知晓“民沁”一词的来历。记者问到10个景观用“民”字起头,是不是和“民沁”有关?小张书记告知,“民沁”一词源自小区绿化带里那块“民沁园”石雕。 20年前,一大批到龄退休的中国纺织大学(东大前身)教职员工回到社区,在时任党总支书记胡金英的发动下,投身社区治理,在这个基础上,发起成立了“社情民意气象站”自治组织,退休教授教师们说,希望居民区党组织要保持为民情怀,一个“民”字如甘露沁人心扉。于是,在一块大石头上刻下“民沁园”铭文。 从上世纪90年代末的时任纺大居民区党支部书记胡金英算起,小张书记已是“第四棒”了。小张书记陪着记者在小区里转悠时,遇到了88岁高龄的张阿婆。张阿婆把记者当作上面来检查工作的领导,拉着记者的手说:“你们大领导要好好表扬这个小领导,这个小领导每天老早来到小区里,做得交关好。”记者知道张阿婆姓张,是听了健谈的张阿婆自报家门。老人还告知,她有68年党龄,原本是华东纺织工学院的膳食科长。 记者和张阿婆的交谈中感觉出“第四棒”书记接班成功了。这也让记者悟出了纺大居民区基层党建为什么传承接力不“落棒”,始终保持先进的原因了,四任书记心中都装着居民,一个“民”字重千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