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策划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6月0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光荣在党50年”之老党员平凡人生闪烁先进性光辉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并作出安排部署。天山路街道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在市委、区委部署下,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本报策划的“光荣在党50年风采录”就是其中一项内容。

经组织部门统计,天山辖内共有702名党龄在50年以上的社区老党员。“七一”前夕,这702位党龄50年以上的老党员都获得一枚“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本报撷取其中10位老党员的人生故事,向读者展现普通党员的先进事迹和忠诚情怀,以此激励广大党员和群众为实现民族振兴的中国梦而砥砺奋进!

两袖清风 一身正气

——天山三村老党员唐纪福小记

唐纪福,1935年生人,62年党龄。唐纪福13岁到上海当童工。新中国成立后,他有强烈的翻身感,思想上进,工作努力,被评为区里的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和优秀共青团员。

1956年7月,上海民委系统组织代表团到北京以及东北地区参观访问。唐纪福作为市机关系统的回族代表参加了参观团。第一站到北京后,他随上海代表团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毛主席的接见,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1959年7月唐纪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老唐长期在工艺美术行业工作,先后担任过上海工艺美术品公司副经理、上海工艺美术品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等职务。老唐平易近人,工作深入,全所200多位员工,他全部做过家访。一位门卫老职工受访结束后,送老唐出弄堂,一面走一面不断向邻居介绍:“这是我们所长,他来看我。”

上世纪90年代末,最后一批福利分房,所里将房子分给了刺绣大师顾紫凌、微雕大师薛佛影等。直到现在唐纪福居住的房子面积才41平米。他的部下都是顶级的工艺大师,如面塑大师赵阔民、赵艳林父女,微雕大师薛佛影,玉雕大师陆永福,木雕大师徐宝庆等等。他从不向部下索取一件工艺作品,即便是部下主动送他,他一概拒收。

唐老常吟诵的是老市长陈毅的《七古·手莫伸》中诗句: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唐老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他当年的同事、部下,提起他,都会翘起大拇指。

“共产党人好比种子”

——紫云居民区老党员张玉明小记

张玉明,1937年生人,退役老兵。1960年7月,在海军东海舰队大场机场服役的张玉明加入中国共产党,有着61年党龄。

张玉明是从上海保安玻璃厂走进军营的上海兵,他聪明好学,不管学什么,很快就上手。在新兵连,他被分配学习载重卡车驾驶的驾驶。3个月就出师,回到连队还当起了助教。

1960年,盘踞海峡对岸的蒋介石叫嚣要反攻大陆。刚入党的张玉明和另外9位战友,执行一级战备任务,驾驶10辆载重卡车出发,一路向北,直抵山东青岛。10辆车上装载着武器弹药。出发前,张玉明和战友们一起写了决心书。回想60年前的备战岁月,张玉明仍然心潮澎湃。他连续两年被评为“五好战士。”

退役后的张玉明回到上海工厂,从基层的生产岗位干起,进入管理岗位,退休前是上海特种灯泡厂总务科副科长。

退休回到社区后,他积极投身社区公益事务。他参加晚间党员志愿巡逻队;参加交通安全值勤;参加“石惟龄党员议事小组”;参加社区“关工委”工作;他还坚持每周四参加小区整治环境卫生和垃圾分类执勤。

年过八旬的张玉明可以不参加社区的志愿服务了,但他热情不减。他在他家楼道转角处置办了沙发,让腿脚不便的老人上下楼时坐一坐,他给每一户的门楣上安装了室号牌子,方便快递投送。他说:“共产党人好比是种子,人民好比是土地,共产党员要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我对得住胸前的党徽”

——纺大居民区老党员王瑞康小记

王瑞康,1950年生人,1968年3月参军入伍,1969年9月入党,52年党龄。王瑞康服役期间,担任某高射炮团的炮兵班长。国庆20周年,他所在部队为首都国庆群众游行承担战备值班,从接到任务到完成任务,王瑞康带领全班战士值守炮位十多天,受到上级表扬。

1973年复员回到原单位上海宏文造纸厂工作。先是做电工,一年后担任电工组组长。做电工需要专业技术,王瑞康在学中干,干中学。他用不多的工资收入,购买电工相关的技术书籍,上班练手,下班钻研知识。做了机修车间主任后,王瑞康仍不放松学习,一有空暇就研究厂里机器设备的图纸,对各种零部件的原理和作用了如指掌。他深知,一个车间领导不懂技术是没有说服力的。

一天深夜,睡梦中的王瑞康被电话铃声惊醒,原来是厂里的锅炉发电机发生故障。他急忙起床,骑着自行车赶到车间。他凭借自己娴熟的技术,很快就查到了故障原因,电机恢复正常工作。

王瑞康在企业基层供职几十年,不知有多少次被评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者。退休后,他积极投身社区志愿服务,从“平安志愿者”到“垃圾分类志愿者”再到“关心下一代工作者”和“助老志愿者”,无一落下。他总结自己的大半生,说道:“我这一生很平凡,但很充实,我对得住胸前的这一枚党徽!”

革命伴侣携手五十载

——新光居民区老党员戴汉清应秀华小记

新光小区里住着一对耄耋夫妻。丈夫戴汉清,1932年生人,1950年入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历经第二次到第五次的四次战疫。1953年回国后,在南京军区保卫部工作,1954年入党。党龄67年。1968年与妻子应秀华相识结婚。

应秀华,1937年生人,青年时期追求进步。1956年“七一”前夕入党。党龄65年。1954年起,应秀华在南京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从手工作坊到合作社,从丝织厂到南京市纺织公司,再到下属袜厂工作。担任过公司团委书记,做过保卫科、组织科工作,又下车间担任支部副书记。

1975年,丈夫戴汉清转业到上海第七印染厂工作,应秀华作为家属随调来到上海,安排在上海第九印染厂工作。在这对革命伴侣的青春岁月里,一个长期在基层企业工作,一个在部队机关工作了二十多年。

戴汉清转业后,在企业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调入上海纺织局机关工作。夫妻俩回眸个人成长经历,都是那句朴素话语:“党叫干啥就干啥!”

这对革命伴侣退休回到社区后,积极参与社区公益事业。应秀华还长期担任楼组长,配合居委会做群众工作。无论居民自治、垃圾分类,还是抗击新冠防护宣传,应秀华不顾年迈,始终走在前列。戴汉清站在老伴的身后默默支持。

社区“义务理发师”

——新风居民区老党员唐桂根小记

唐桂根,1943年生人,退役老兵。唐桂根1968年入党,党龄53年。1961年,唐桂根初中毕业参军,成了一名汽车兵。时年,全军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当郭兴福来到唐桂根所在的团示范教学,下连队都由唐桂根开车接送,历经一个多月。

唐桂根所在的直属汽车连,也开展了技术比武。他在驾驶技能试题和行车模拟考试中表现突出,成为一名技术能手,1964年被部队评为“五好战士”。唐桂根服役8年,复员回到上海,进入原机电二局下属的上海广播器材厂工作。凭着娴熟的车技,他开车来往于安徽603基地、宁波舟山基地等,为厂子运输货物。没几年,他被提升为车队长。1983年,唐桂根安全行驶30万公里,他拿到了上海市公安局颁发的上海市机动车驾驶员安全行车证书。1990年,唐桂根带领同事,熬辛吃苦半个月,将上海广播器材厂研制的三辆电视转播车安全押运到北京亚运会现场。

退休回到社区的唐桂根义务为邻里居民免费理发。他的手艺是在部队里跟着一位扬州籍战士学的。每年3·5学雷锋、重阳节、公益大篷车等时节,唐师傅总会露一手。

2020年疫情期间,唐师傅上门为几位年迈体弱和独居老人服务。从“五好战士”到社区“义务理发师”,唐桂根践行着一个普通党员的初心使命。

晚霞似火 老而弥坚

——遵义居民区老党员孙洪兴小记

孙洪兴,1938年生人,从小追求进步,读初二时加入共青团。1958年参加工作,1960年12月入党,党龄61年。

孙洪兴的工作经历很丰富,招工进入大型企业上钢一厂务工,一个月后就被调到苏州铁路站运转车间,不到一年又调回原厂工作。因当时安全保卫工作的需要,孙洪兴加入厂里的治保部门。上钢一厂在吴淞地区,他每天从市区乘公交抵达北站,再转乘小火车去厂里上班。查案子需要到市、区公安局翻阅档案,往返奔波在吴淞和市区之间,写报告都是夜晚进行。他在这条“看不见的战线”上,表现突出,被吸纳加入党组织。

1962年,上海从冶金系统抽调人员支援上海粮食部门组建。上钢一厂鉴于孙洪兴的表现,也照顾他上班不用再奔波,将他调至粮食系统。孙洪兴改行当起一名基层粮店经理。后调至武夷街道粮管所。1965年因表现出色,调至长宁区党校工作任职。

1997年孙洪兴退休,他退休不退志。随着居住变迁,孙洪兴先后当过四个居委会的块长。还参加社区巡访团,担任居民区关工委副主任,忙得不亦乐乎。年年荣获社区优秀党员称号。

进入耄耋的孙洪兴仍像是一团火,激情四射。他不甘落伍,不断“充电”,看书读报成了他晚年的“嗜好”。关心国家大事成了他永远的“牵挂”。

“南丁格尔是我的榜样”

——茅台居民区老党员吴爱珍小记

吴爱珍,1940年生人,籍贯浙江绍兴。吴爱珍幼年随父母避战乱逃难到上海,初中毕业后考取圣约翰大学附属卫校,毕业后分配至天山医院(天山中医医院前身)工作。从护士、护士长、总护士长,在护理岗位从业32年。1965年12月,吴爱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56年党龄。

在职期间,吴爱珍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常言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作为护士长,她要比一般护士辛劳得多。她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护理工作人命关天,容不得半点马虎。”几十年里,她从来上班都是提前半小时到,下班都要交接清楚,最后一个走。有时遇到手术后需一级护理的病人,她就连轴转,坚持日夜在岗。她常说,我原本是一个穷丫头,是党培养的我,我没有理由不努力工作!她的敬业爱岗让同事和领导为之感动。

吴爱珍这边刚办完退休手续,那边受聘去松江区车墩卫生院带教年轻护士。几年后才真正退休回到社区。一回到社区她又当上了志愿者,坚持每周四上午义务为邻里居民量血压,做保健咨询,一干就是十多年。

接受她服务的老居民都愿意跟她交心处朋友,亲热地喊她“吴医生”。吴爱珍说:“南丁格尔是我一生的学习榜样,我能为社区做点事,为大家服务,我很开心啊!”

“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中紫居民区老党员忻丁才小记

忻丁才,1942生人,1958年参加工作,1961年参军,1966年入党,党龄55年。

1961年,忻丁才从上海港务局机修厂工作三年后应征入伍。当时他已学徒满师,月薪定为40元,而当兵第一年的月津贴才6元。当兵的个人经济损失不言而喻,身边熟人朋友都劝他不要冲动。当年的小忻义无反顾,走进军营。到了部队,忻丁才什么工作都抢着干,自觉磨炼。1966年,部队到了福建前线,出发前,他写下了入党申请书,做好了随时为国捐躯的思想准备。在福建前线,忻丁才实现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当组织上征询他能否在部队超期服役时,他没有二话,在部队服役7年。

1973年退伍回到上海水平仪厂,2002年调入上海量刃具厂工作至退休。忻丁才退休回到社区,依然保持老兵本色,积极投身社区治理。治安巡逻有他,环境整治有他,交通文明岗有他,平安社区建设有他,垃圾分类宣传有他,社区抗疫新冠也有他。他还是社区关工委骨干成员,寒暑假是他最忙的时候。

社区组建老年合唱团,他牵线搭桥。他还关注社区高龄长者安危,一位九旬老人病了,他叫来救护车,主动陪护,还垫付了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让老人家属感激不已。

他说,我要像雷锋同志那样,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居委会的工作是全天候的,退休党员志愿参加居委会的工作,居委会才会更有战斗力、凝聚力。

到哪儿干 都是先进

——联建居民区老党员王玉刚小记

王玉刚,联建小区居民。1935年生人,1956年2月参军,195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党龄63年。

王玉刚出生在江苏金坛,其父是新四军的秘密交通员,由于汉奸出卖,父亲惨遭日军杀害。父亲牺牲那年王玉刚才9岁,仇恨的种子埋藏他心底。新中国成立后,王玉刚跟随母亲来到上海,他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积极上进。读初中时加入共青团,并担任团支部书记。初中毕业应征入伍。

王玉刚来到福建前线,成为通讯兵。他勤学苦练接线业务,两年后加入了党组织。在部队服役四年,他荣获过“五好战士”、“六好班长”称号。1960年退役回到上海邮电管理局科技处工作。当国家倡导机关精简时,他积极响应,下沉到电子管厂的玻工车间做起了学徒。后来,又被调任邮电局无线处武装部任干事,还担任基层党支部书记。他能上能下,走到哪儿都是响当当的先进模范,为党旗增光添彩。其间,他鼓励小儿子当上了消防兵,一家两代军人。

退休回到社区,王玉刚担任业委会主任。他任劳任怨一干多年,为小区和谐付出了大量精力和心血,乃至不惜自掏腰包解决问题。他赢得了人们的好评,荣获“天山社区自治活动七好之星——管理社区好帮手”。他的家庭多次获得长宁区和天山路街道“五好家庭”荣誉称号。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