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版面概览

下一版   

 

2019年01月2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智天地诞生记

从工业杨浦到知识社区

创智天地园区
2003年前的大学路
现在的大学路

□记者 黄志强 整理报道

2003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把杨浦建设成为知识创新区,提出了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创智天地园区应运而生。经过十多年发展,这里涵盖了江湾五角场地区的杨浦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集聚区,集聚了5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10个专业化科技园区、建成了上海最大的科技孵化器。创智天地有着怎样的诞生始末?现在的网红打卡胜地,上海唯一的“大学路”又是怎么来的?

概念超前的“知识社区”

20世纪90年代,上海提出了“科教兴市”城市发展战略。科教兴市到底是怎样一个概念?有专家建议,上海可以参考“美国硅谷”创业模式和“巴黎左岸”生活氛围的发展经验,做一个“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样板。

杨浦区有十几所大学,100多个科研机构,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用好这些资源,营造一个创新创业的环境和氛围。2002年1月,《以知识型经济推动上海东北角市区的发展——“大学城镇”的核心作用》调研报告呈送上海市领导参考,提出“全世界的大学城都是创新中心,唯独上海大学城不是,上海需要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建立创新社区。”

在杨浦做一个概念十分超前的“知识社区”的构想被提了出来,这也是杨浦作为老工业区转型的一次尝试。这样的背景下,创智天地的建设启动了。事实上,老工业区要转型都是很难的,因为要让一个蓝领工人变成技术工作者,对工作和生活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杨浦区虽然有其他老工业区不具备的高校资源优势,但十几年前整个上海市都没有“双创”氛围,“知识杨浦”概念也很模糊,要支持杨浦转型发展,这条路到底怎么走呢?

前瞻的“三区联动”开发

杨浦区过去是一个工业基地,与现在的创新创业基地完全是两码事。设想中的知识社区——创智天地与传统科技园区又有不同,需要社区内的企业之间互动交流,大家能够合作联手。员工身处这样一个环境氛围之中,他们有更多机会去交流,去碰撞出火花和创意。

创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全世界来看,创业第一年的平均成功率只有1%—2%左右,年轻人创业需要风投、天使基金来支持,渴望有经验人士的指点。当时设想要营造这种环境和生态,让他们的创业成功率大一点。

“三区联动”考虑的是如何将“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者之间连接起来?怎么把“生活、工作、休闲、学习”放在一起?创智天地是对“三区联动”概念的一次探索和实践,使这个超前概念在项目的空间结构上走向融合,在产、学、研互动上创造合作,在上海这座城市实质性落地。

理念之外,具体的实施过程,首先在空间上要把历史悠久的江湾体育场和五角场周边的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连接起来、形成互动。在空间布局上,上海唯一的“大学路”起了重要作用。大学路一头连着复旦和财大,另一头延伸到得到保护性修缮的江湾体育场,串联起创智天地广场、办公楼、创智坊居住区,拉近了大学和专业科技园区的空间距离。

“无中生有”的大学路

说到大学路的出现,可以算是“无中生有”的。2003年前,这里还是复旦大学围墙外的一个铁路货运场。当时,规划者觉得创智天地范围内需要有一条类似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旁边“University Avenue”的街道,来这里不应当只是购物消费,更多是交换信息、交流新的想法、结识风险投资人、寻找合作伙伴。所以,大学路硬件设施和环境氛围的营造都是为了配合这个目标。

大学路沿街SOHO住宅是希望将生活和工作放在一起,这与当时的政府政策是矛盾的,但更符合现代年轻人工作和生活习惯。对大学路沿街SOHO的这个创新,杨浦区政府给予了住宅和商办功能的特批,这是对“居改非”政策很大的突破。

大学路在街道设计上也有创新,马路比较窄,街面只有8米宽,方便步行,市民可以在户外街道很舒服地喝一杯咖啡。街道两旁开设了不同特色的书局、画廊、茶座、酒吧、店铺、咖啡屋和小餐厅,很多商家有外摆座位,营造一个适宜交流聚会的环境。

最初,在城管的眼里,这是违规的“跨门”营业。经过反复的协商沟通,这种新的商业形态逐渐为人接受,这种环境设置可以提供更多碰面、交流的机会,能够营造很轻松、很自在的感觉。现在的大学路已经成为上海市街道建设的一个成功典范。

可以说,创智天地改变了杨浦当时的城区空间结构,通过开放的下沉式广场到大学路这一轴线,将企业总部基地、生活区、休闲区,还有修旧如旧的江湾体育中心都连接起来,增加大家“偶遇”和交流的机会,同时提升对这个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本文内容根据《口述杨浦改革开放(1978-2018)》整理,本书为“上海改革开放40年口述系列丛书”之一种)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五角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