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记忆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3月2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亚明灯泡厂“国货梅兰芳”发奋照亮中国

胡西园由于仪表出众,风度翩翩,又懂得穿衣搭配,在业内素有“国货梅兰芳”之称。
工人检查灯泡质量、包装成品灯泡
在“亚浦耳”的广告上,可以看到“完全国货”、“省电耐用”、“最坚固老牌电泡”字样。

众所周知,美国发明家爱迪生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只电灯泡。在爱迪生发明电灯40多年后,中国第一只自制电灯泡才终于问世。1921年,浙江镇海人胡西园在上海成功试制出电灯泡。本期“杨浦老字号”的主角就是由胡西园创办的亚明灯泡厂。

□记者 黄志强

民国初年,毕业于浙江高等工业学院电机专业的胡西园来到上海谋生,眼见当时国内的电光源市场完全被外国人垄断,暗自下决心“要让中国人能够用上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电灯泡”。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他终于成功制造出第一只国产电灯泡,因此被誉为“中国灯泡之父”。

取了个“洋名”打开销路

国产灯泡试制成功后,胡西园又筹划着将实验成果转化为生产力。1922年11月,胡西园得知一位德国电器专家在上海甘肃路开办了一家小型灯泡厂,因经营不善,打算出让。胡西园听了十分感兴趣。1923年春,胡西园投资了2万元,扩大了工厂生产规模。

工厂取名“亚浦耳”,坊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办厂伊始,胡西园曾用过“神州”、“国光”、“三海”等厂名和商标,但无法打开销路。为了使企业生存下去,胡西园不得不迎合当时国人崇尚洋货的心理,取德国“亚司令”、荷兰“飞利浦”两个品牌灯泡的首尾两字,拼成“亚浦耳”,并以英文OPPEL为商标。“亚”字灯泡终于打开了销路。

产品质优价廉打入法租界

“亚浦耳”国产电灯泡的问世,打破了洋灯泡一统天下的局面,因此受到了来自外商的重重挑战。灯泡最重要的金属原料是钨,胡西园为降低成本,曾向日本订购钨丝,日方却供给他劣质产品。而德国厂商将无灯头的劣质灯泡稍作加工,冒用“亚浦耳”商标,在市场上鱼目混珠。后来,美商还曾收买“亚浦耳”的一名职员,在制造电灯泡的配方药水中掺入杂质,导致大批灯泡出现断丝现象。

1927年,胡西园聘任留美学生冯家铮为工程师。冯家铮悉心改良亚浦耳厂的生产程序,使产品质量大为提高。同时,他又着手研制“充气灯泡”。充气灯泡,当时称为哈夫灯泡,是当时市场上的最新产品。这种灯泡的灯丝不易蒸发,受震后不断丝,光呈白色,照明效果更好。1928年,充气灯泡正式投产,使亚浦耳厂击败了竞争对手,打破了外商对新产品的垄断局面。

1929年,胡西园在杨树浦购地十余亩(今辽阳路66号),兴建了一批新式厂房,将工厂搬迁于此,产量进一步提升,日产灯泡1500只。1930年7月起,因为质优价廉,上海法租界范围内的路灯也从开始采用亚浦耳灯泡。

成就中国照明第一品牌

在当年亚浦耳的广告上,写着“国货灯泡寿命极长,亚浦耳寿命最最长”、“老牌国货”等字样。除了广告宣传,胡西园也像今天的企业家一样,通过举办一些活动,扩大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例如,在每年的儿童节,亚浦耳会邀请小学生到厂里参观,向每个学生赠送一包食品和一只电灯泡,还附上意见书,让小学生带回家里使用并提意见。胡西园设想在宣传“亚浦耳”的同时,让孩子从小就树立“爱用国货”的观念。

在胡西园的带动下,上海相继成立了数家华人电灯泡厂,如上海灯泡制造公司、华德电光公司、永明电泡厂、中华电泡厂等。只用了十余年时间,在这个以往为外商所垄断的行业里,国产灯泡就占据了七成多的份额,中国的民族企业终于“照亮中国”。

抗战时期,胡西园的电机厂完全毁于炮火,辽阳路总厂的机器和原料被日本人洗劫一空,战争给他以沉重打击。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要求胡西园组织工厂联合会迁往台湾,被他婉言拒绝。

新中国成立以后,胡西园继续担任亚浦耳电器厂的总经理。1956年,亚浦耳电器厂公私合营,后来改名为上海亚明灯泡厂。在中国照明事业发展历程中,亚明灯泡厂创造了许多第一,如第一只高压钠灯、第一条金属卤化物灯引进生产线等,还是国内第一家研制和生产激光器件的工厂。时至今日,亚明灯具仍是国货中的佼佼者。

(资料图片源于《百年工业看杨浦》及胡西园自述《追忆商海前尘往事》)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五角场